正文 從先秦到清代(1 / 3)

中國各個時期的傳統服飾種類繁多、款式多樣,因篇幅所限,僅將其中最能代表時代風格的服飾進行梳理。

早在傳說時代,人類就有了衣服。《周易·係辭》中有這樣的話:“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戰國《世本》中曰:“伯餘作衣裳”,“胡曹作衣”。人類的著裝動機究竟為何已不可考,也許是單純一種因素的作用,也許是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最初的服飾可以是植物,如樹葉;也可以是動物的皮毛,如獸皮和羽毛。《禮記·王製》中載:“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南方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被發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其中,“被”通“披”,“被發”意為披散著頭發;“雕題”是在額頭上刻花紋,即文麵。從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可以通過裝飾來鑒別其所屬的地區。

1.“垂衣裳而天下治”——秦服飾

因時代久遠,夏朝遺留下的實物很少,商代出土和傳世的雕刻人像比較多見。1935年,殷墟出土一尊大理石圓雕跪坐人像右半身殘件,衣著為上身“大領衣,衣長蓋臀,右衽,腰束寬帶,下身外著裙,長似過膝。脛紮裹腿,足穿翹尖之鞋。以至領口、襟緣、下緣、袖口緣有似刺繡之花邊,腰帶上亦有刺繡之緣。裙似百褶,亦有繡紋”。現存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的傳安陽殷墟出土圓雕石人立像,首服似用巾幘纏頭,繞積至四層,前高廣後低窄,頂懈鬥麵形;身著交領右衽衣,前襟過膝,後裾齊足,佩斧形蔽膝,內褲稍露,足穿圓口屨。借助這些文物,可知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服裝款式是上衣下裳。

(一)上衣

上衣的形製為交領、右衽,長過臀。為兩衣襟相交之形。右衽,即左襟掩覆右襟。漢族的右衽與周邊其他民族的左衽截然相反,以至於成為華夷之辨的標誌之一,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二)下裳

下裳形製則是以布圍繞下體。劉熙《釋名·釋衣服》:“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與上衣側重於避寒暑不同,下裳的作用主要在於遮蔽下體。古代布幅很窄,如周製幅寬二尺二寸,約合0.5米,故而裳必須用多幅布縫製。

在朝祭場合穿著的裳,叫做帷裳。這種裳“正幅如帷”,要用七幅不加裁剪的布製成,前身用三幅連綴,後身用四幅連綴。七幅布連綴起來有3.5米寬,為使裳的上腰寬度與穿著者的腰圍相適合,要在腰兩旁打褶。至於非正式場合穿用的裳,則不必用整幅布縫製,所以孔子說:“非帷裳,必殺之。”

與裳配套的還有蔽膝、腰帶和脛衣。蔽膝是遮蓋下腹至腿部的服裝,是比裳更早的遮羞物。鄭玄注《周易·乾鑿度》:“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蔽膝呈斧頭形,穿著方法是穿在革帶之上。按照用途、質地的不同,蔽膝又被叫做市、芾、禕、鏵等。鄭玄注《詩經·采菽》:“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鏵,以韋為之。”為了不使衣服散開,還要在腰部係腰帶。腰帶既可以是革質,也可以是絲質。《易經》訟卦:“錫之肇帶”,即革帶。《詩經·鸕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脛衣是穿在腿上的服裝,裳的功用主要在於“障蔽”,保暖則主要依靠脛衣。脛衣有兩種,一種是絝,類似於今天的褲腿,上達於膝蓋,下達於腳踝,穿著時套在小腿上,用繩帶係結。另一種是幅,即以布纏繞小腿,類似於現代的綁腿。因纏時是斜行而上,故又名邪幅,《詩經·采菽》雲:“邪幅在下。”

(三)深衣

深衣是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因為“被體深邃”,故名。據記載,深衣用途相當廣泛,不但是諸侯、大夫、士的便服,“朝玄端,夕深衣”,“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也是朝服、祭服、喪服的中衣,還是庶人的吉服。考古發現也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深衣確實非常流行,不分男女,都穿深衣,周、秦、楚、齊、魏、中山等國墓葬中都曾出土穿著深衣的人物形象。

深衣的形製,按照《禮記》的記載,是“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深衣三袪,縫齊倍要。衽當旁,袂可以回肘。長中繼搶尺。袷二寸,祛尺二寸,緣廣寸半。”“續衽鉤邊”是深衣除“衣裳連屬”之外的另一顯著特點,“續衽”即衣襟連屬中間不開衩,“鉤邊”即衣襟呈鳥喙狀的三角形,用以向後掩體。無論續衽還是鉤邊,都是為了嚴密地遮蔽身體。

深衣盡管為兩性通服,但還是有男裝與女裝之別。長沙五裏牌406號楚墓出土男俑所著深衣的曲裾隻向身後斜掩一層,而長沙仰天湖25號楚墓出土女俑所著深衣的曲裾卻向後纏繞數層,而且前襟下還垂出一尖角,形狀上廣下狹。可見女式深衣和男式深衣是有所不同的。

(四)首服

首服主要包括冠、冕、弁、頍、幘、巾等。

冠,《釋名》解:“貫也,所以貫韜發也。”見諸甲骨文的冠,有冃、弁;

見諸文獻的,則有冕、弁、頍等。冠是有身份的人共用的首服,士以上家庭的男孩成年時即須行冠禮,表示他已能肩負成人的責任。冠的顏色平時為玄(黑中帶紅)或黑色,服喪則用素色。

玄冠,是以玄色織物做冠衣的冠,冠形前高後低、頂呈斜麵。玄冠是後代的名稱,在夏、商、周三代,這種冠分別叫做毋追、章甫和委貌。

緇布冠,是以黑色布製成的冠,《禮記·郊特牲》:“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庶人在一些場合也可以戴冠,《禮記·郊特牲》說到野夫蠟祭時“黃衣黃冠”。

弁,象兩手扶扁圓形帽子狀。周製皮弁用白鹿皮製成,前高後低。

巾幘,是以布裹頭,是“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五)足服

履,見諸文獻的,有屨,是一種單層底的鞋,用麻、葛或革製成。革製的又名鞮。山西柳林高紅商代武士墓曾出土一隻銅靴,可能就是鞮的模型。有舄,是一種雙層底的鞋,“以木置履下,幹臘不畏泥濕”。有屝,是一種草鞋。河南柘城孟莊商代遺址曾出土一段鞋底,寬約9.4厘米,外形與草鞋相似,經鑒定材質有可能為樹皮,應當屬於屝一類。

(六)冕服

盡管目前還缺少出土文物的直接印證,但從春秋戰國人物的言論判斷,周代服裝製度已經相當完備。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臧哀伯諫納郜鼎時,即以服裝製度舉例,勸國君不要做不合德義的違禮之事:“袞、冕、黻、挺,帶、裳、幅、舄,衡、紘、紘、誕,昭其度也。藻、率、鞞、鞛,肇、厲、遊、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冕,象一人戴帽之形。冕是一種髙等級的冠,用於祭祀。據《周禮》,冕的形製是“玄冕,朱裏,延,紐”。賈公彥解釋,冕“上以玄,下以朱,衣之於冕之上下。雲延者,即是上玄者。紐者,綴於冕,兩旁垂之,武兩旁作孔,以笄貫之,使得其牢固也”。春秋的《周禮》、《禮記》和《儀禮》,詳盡地勾勒出一幅“六冕”製度景象。六冕是天子的六種祭服,即大裘冕、袞冕、鶩冕、毳冕、締冕和玄冕。漢代的經學家認為,冕與服之間,也要有一定的搭配關係,如大裘冕配羔裘、袞冕配袞龍衣、晃和毳冕配裨衣。

衣服上織、繡或繪有圖案,叫做章。來自於自然界形象或圖騰崇拜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12種圖案,被稱為十二章。十二章最初不過是對自然的崇拜和對服裝的美化,但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神聖的意義並成為權力的象征。據《尚書》記載,堯就曾對禹說:“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締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天子晃服十二章,天子以下章數依次減少。上公冕服九章,諸侯冕服七章,諸伯如諸侯;諸子冕服五章,諸男如諸子。

(七)胡服

與漢族較為寬鬆肥大的服飾不同,此時的少數民族穿左衽窄袖的短袍,以代鉤係衣,足服為靴子,頭戴貂皮帽。

2.“美人贈我貂襜褕”——秦漢服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秦朝以五德相勝來解釋朝代的更替——將之歸於天命。秦朝重水德尚黑,服裝以深衣製為主。公元前207年,項羽率軍打敗秦二世的軍隊。翌年,劉邦占領鹹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漢代是中國曆史上非常輝煌的時期,具有雄渾博大的氣勢。在我們現在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中可以看到一種豪邁的激情,具有樸拙之美和非常的震撼力。

漢朝建朝之初沿用秦朝的舊製,直到公元95年才有了正式的冠服製度,皇帝冕服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九章,九卿以下用七章等等。漢代的服裝趨於寬博,男子服裝有袍服、禪衣、襦、褲等。

袍為上下連屬的服裝。《釋名·釋衣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苟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練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齊人謂如衫而小袖曰侯頭,侯頭猶言解瀆,臂直通之言也。”袍有夾裏,可絮棉,穿上在領口露出裏麵的多層內衣。大袖為多,袖口緊,有花邊,袖口收攏。整個袍服在領口、袖口、下擺都有緣邊裝飾。袍服分為直裾袍和曲裾袍兩種,直裾袍出現於西漢,而在東漢盛行,它的另一個名字叫簷褕,“美人贈我貂簷褕”(漢張衡《四愁詩》)指的就是貂皮的直裾袍。《釋名·釋衣服》中雲:“榍,屬也,衣裳上下相連屬也,荊州謂禪衣曰布,亦是簷襦,言其簷簷弘裕也。”簷褕可以有裏子,也可以是單的。此外,簷褕上還可以裝飾羽毛或皮毛,非常具有特色。

禪衣為士宦平時燕居之服,與袍略同,為上下連屬,但無襯裏。《釋名·釋衣服》對其的解釋為:“歡衣,言無裏也。”

襦是一種短袍,其長度一般在腰節或膝蓋的位置,有單層的也有夾的。《說文》的解釋是:“襦,短衣也。”勞動階層的男子一般上穿襦,下著褲。

秦漢時期的褲子分為無襠之褲和有襠之褲兩種。無襠之褲名絝,《釋名·釋衣服》:“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有襠之褲名褌,合襠的短褲名為犢鼻褌。

漢代的首服種類繁多,有冠、幘和巾,是區別等級與身份的重要標誌。如冕冠為帝王與大臣出席重要祭祀活動時所戴;通天冠是帝王用於朝賀與宴會的禮冠;進賢冠是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種禮冠等等。幘為包發頭巾的一種,秦漢時不分貴賤均可戴。巾,又名幅巾,以整幅細絹做成,西漢多為勞動人民所戴,東漢不分貴賤。

秦漢女子服裝有袍服、深衣、桂衣、禪衣、襦裙服等。

女子袍服的款式與男子基本相同,區別主要在顏色和衣緣是否加邊上。

秦漢婦女的禮服以深衣為尚。此衣家居時所穿的衣服為袿衣,這種女子常服,與深衣基本相似但下襟有下垂的結構。《釋名·釋衣服》:“女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廣下狹,如刀圭也。”

女子的禪衣作為內衣,一般質料較為輕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薄如蟬翼,如煙如霧,雖然衣長達到128厘米,通臂長達到190厘米,在領邊和袖邊還包著五六厘米寬的絹質緣邊,但全部重量隻有48克,能攥在手心裏,真可謂巧奪天工。

此時女子的襦裙服,是由短衣和裙子組成的一種裝束。漢代的裙子以多幅布相縫而成,整體造型上窄下寬。《漢樂府》描述女子的裝束:“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漢代婦女的首飾主要有珥、擋、指環、臂釧、步搖等。此時的金步搖造型古樸,多為樹枝狀,上綴鳥獸作為點綴。

3.“廣袖拂紅塵”——晉服飾

魏晉南北朝,約3世紀初至6世紀末,是我國曆史上充滿動蕩、戰亂頻繁的時期,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意識形態,包括哲學、宗教、藝術等,都經曆了轉折。這個時期一方麵戰亂頻頻,幾無寧歲;另一方麵南北方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大大增加,無論生產技術還是文化習俗都出現了一個空前大融合的時期,促進了服飾的多樣化和款式的變化。此外,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的傳播與玄學的興起,打破了以往儒家學說一統天下的局麵,這些都對此時期的服裝風格產生了影響。因為紛爭的外界環境,此時的人們更加關注內心的感受,因此出現了風骨、風韻、生氣、情致、神、真、韻、秀、高等美學命題。

魏晉的士人崇尚清談,他們“任情放達,風神蕭朗,不拘於禮法,不泥於形跡”,與此相適應的是他們寬博的服裝。魏晉的服裝具有一種飄逸的色彩,這和它寬鬆的造型有關,其中一些款式可以稱得上是寬衣文化的代表。《宋書·周郎傳》有雲:“凡一袖之大,足斷為兩,一裾之長,可分為二。”此外,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人則扶持,城郭之內,無乘馬者。”從中可以看到此時服裝之寬博甚至到了不良於行的程度,但追求瀟灑風度的士大夫似乎對此並不在意。

在此時期,人們更看重服裝所體現的一種氣質。《世說新語》中有這樣的句子:“林公道王長史,斂鈴作一來,何其軒軒韶舉”;“斐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這些都反映了當時人們獨特的服飾審美觀。袓胸露懷也是這個時期文人的特殊喜好。《搜神記》中對此曾有描述:“晉元康中,貴遊子弟,相與為散發裸身之飲。”又如《晉書》對阮籍的描述:“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頭散發,裸袒箕踞……故去衣幘,脫衣服,露醜惡,同禽獸。甚者名之為通,次者名之為達也。”這也是魏晉名士風度的一種表現。

此時的男子服裝以衫為尚。衫為單衣,與袍的區別在於袍有收緊的袖口而衫為寬大敞袖。《釋名·釋衣服》中對衫的注解為:“衫,芟也,衫末無袖端也。”魏晉時期的士人喜歡穿大袖寬衫,寬博的衣身與大大的袖子給人以足夠的活動空間。衫有單、夾二式,此外,還有一種以多層布帛製成的複衫,質料有紗、布等,顏色一般較為素雅,以白色為多。除了普通的服裝,文人中甚至還有穿以鶴的羽毛製成的大氅的,這種鶴蹩,既可以避風雪,又具有一種飄逸之風。東晉王恭“嚐被鶴氅裘,涉雪而行,孟(昶)窺見之,歎曰:‘此真神仙中人也!’”

魏晉時期的首服有巾、冠和帽。冠有通天冠、遠遊冠、進賢冠、武冠、小冠、漆紗籠冠等。通天冠和遠遊冠為天子所戴;進賢冠為文官的主要冠飾;武官戴武冠;小冠體積較小,前低後高,《宋書·五行誌一》:“晉末皆冠小冠,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台成俗。”漆紗籠冠是以黑色紗包裹的高冠,上塗漆使之挺括。巾多為綸巾,是用絲帶編成的方形頭巾,以白色等淺色為多。此外還有幅巾,是用彩色絲絹裁成的頭巾。帽子有白紗帽、黑帽、大帽等款式。

女子的服裝有衫、祆、襦、裙和深衣,還有披在身上的帔。上衣較為寬博,《玉台新詠》中有這樣的詩句:“且複小垂手,廣袖拂紅塵。”深衣在此時有一些變化,就是將下擺裁製成數個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疊疊,並在圍裳中裝飾數條飄帶,層疊的裙擺加上長長的裙帶,飄逸出塵。帔一般指的是披在肩背部的服飾,《釋名·釋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這種服飾對於塑造魏晉時期女子飄逸的形象很有作用。南北朝時期婦女內穿一種叫圓腰或抱腰的貼身小衣,這種衣服隻有前片,上麵兩角用帶子係於脖頸,下麵兩角用帶子係於腰後。此時女子所著之履的材質有絲、錦、皮、麻,鞋麵上或繡花,或嵌珠,或描色,一般比較輕巧——“淩波微步,羅襪生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