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女子服飾的特點是較為寬博,飄飄欲仙。曹植所作《洛神賦》中“洛神”的原型相傳為甄宓,甄宓後被曹植的哥哥曹丕納為夫人。曹植求之不得,傷心欲絕,於是作了《洛神賦》以抒懷,其中描寫洛神“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這也可以看做魏晉服飾風格的寫照。
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地區百姓的服飾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在款式上有一些細微的變化,衣服更為適體,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褲褶與裲襠。
關於褲褶,《晉書·輿服誌》記載:“袴褶之製,未詳所起。近世凡車駕親戎,中外戎嚴服之。服無定色……”褲褶的形製其上為褶,其下為褲。褶一般不過膝,衣身較為緊窄,袖子有寬窄二式,一般為交領右衽。褲褶服之褲,後來發展有越來越肥大的趨向,不利於行,因此產生縛褲。縛褲是將錦緞絲帶裁為三尺左右一段,在褲褶服的褲子膝蓋之下緊緊係紮。
裲襠相當於我們現在所穿的背心,一直沿用至今,南方稱馬甲,北方稱坎肩。“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釋名·釋衣服》)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曰:“今俗謂之背心,當背當心,亦兩當之義也。”《宋書·五行誌一》載:“元康末,婦人出裲襠,加乎脛至上,此內出外也。”其款式為無領無袖,起初應為前後兩片,在兩肩和腋下係合,後來漸漸演變,沒有了扣襻,成為背心的形式,男女皆可穿。
4.“慣束羅裙半露胸”——隋唐服飾
581年,北周權臣楊堅稱帝,改國號為隋,結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麵。隋朝隻存在了三十多年,但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朝代。隋代的服飾種類和樣式基本上保持了南北朝時期的特點,較為簡樸,男裝與魏晉沒有大的差別。男子以衫為主。女子以袍為主,窄袖,高腰節,裙係於胸部。從此時開始,把裙束在衣外並且腰節提高。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唐朝建立之後,基本上繼承了隋朝的製度,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政權機構,推行科舉製度和均田製度。唐代初年,政府征收的賦稅也比較輕。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的貞觀年間(627—649年),政治清明,社會安寧,經濟上出現了繁榮的局麵,被譽為“貞觀之治”。
唐代與各民族交流密切,李氏皇朝的母係有鮮卑血統,因此對異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其服飾與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有較多的融合,具體表現在款式上,一些服飾較為適體,女裝更是以小袖為尚,這是受胡服的影響。
唐武德七年(624年)頒布了《武德衣服令》,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服飾製度。其中規定皇帝有冕服、袞服等服飾十數種,皇後有服飾三種,文武百官有服飾十種等等。
唐代男子常服為圓領(團領)長袍,這種領子的形式是中原地區以前所沒有的;衣身有開衩,也似從善於騎射的北方民族服飾得來;袖子有寬窄兩式;腰束帶。唐貞觀年間,采用大臣的意見在圓領長袍的膝蓋位置加一橫襇,以示不忘祖宗上衣下裳的舊製。圓領長袍整體造型修長、端莊、秀麗。
唐早期男子服飾無官民之分,此製從武則天開始。武則天時賜文武百官袍繡對獅、麒麟、對虎、豹、鷹、雁等真實動物或神禽瑞獸紋飾。
唐代男子的首服為襆頭。襆頭是在東漢幅巾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此時的襆頭主要分為平頭小樣、武家諸王樣、英王踣樣和官樣等。
唐代男子的足服為六合烏皮靴,這是和少數民族進行融合的產物,居家時著絲履。
初唐女子裝束還接近隋代,平民一般多小袖長裙。唐代短襦除原有的大襟外,更多采用對襟的形式,束於裙內,係結於乳部下緣。至中唐以後裙子趨於寬大,且腰節線下移。盛唐時服飾整體較為寬鬆,風格華麗,腰節也有所提高,下緣曳地達四五寸,用料較為浪費。唐《輿服誌》提及當時全國禁令:“婦女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但也存在令行不止的情況。唐張萱《搗練圖》和周昉《簪花仕女圖》所畫為盛唐的典型女子形象,身體豐腴合度,著半袒露胸部的羅裙,雲鬢蓬鬆,發髻上戴花或其他裝飾物,有一種富麗從容的儀態。晚唐衣著益發寬鬆,衣身加長。唐五代女子的裙05子腰節下降,裙子不再寬鬆。
唐代女子著裝的三種主要形式為襦裙服、女著男裝和胡服。
襦裙服為上衣下裳的形製,上為短襦,下係裙。有普通的短襦(領型為方領、交領等)和長裙的組合、袒領大袖衫和長裙的組合、大袖紗羅衫和長裙的組合。唐代女裝的領子形狀各異,有方領、圓領、交領和雞心領等等,但更為大膽的是一種袒領。袒領的款式使半個胸部都露在外麵,因此有“粉胸半掩疑暗雪”的說法,可與西方18世紀洛可可時期的女裝媲美。長裙外披大袖紗羅衫是中國曆史上最為大膽的一種女裝樣式。此種裝束的裙子裹住前胸,後麵半個背部裸露,並露出整個脖頸,外披的紗羅一般為半透明,使整個手臂都若隱若現。
與短襦的緊窄形成對比,裙子較為寬博,襦與裙形成一個三角的造型。裙子多以六幅布拚接而成,因此有“裙拖六幅湘江水”的說法。裙子的顏色多很鮮豔,如紅色——“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五日觀妓》);“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染酒汙”(《琵琶行》)。又如綠色——“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等等。此外,還有富有傳奇色彩的“百鳥裙”,為唐中宗安樂公主所穿著。相傳這種裙以百鳥之毛織成,白晝看一色,燈光下看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華貴而美麗。“一時富貴人家女子競相仿效,致使‘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穀,掃地無遺’。充分顯示出古代時裝的感召力也是相當驚人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麵體現了中國古代愛美人士具有很強的創造力。
在短襦外可著半臂與披帛。半臂又稱半袖,似今天的短袖衫,是從魏晉以來的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的短外衣。在唐代,男女均服。披帛是從狹長的帔演變而來的。
唐代女子的足服為履。履的種類很多,根據材質的不同,分為絲履、木履、草履、氈履、麻履、革履、珠履等;根據款式的不同,分為百合履、雀頭履、平頭履、鴛鴦履、飛雲履、半月履等。
唐代女裝的第二種形式是女著男裝。女著男裝較早出現在宮廷中,到開元天寶年間流行。《新唐書》載:“高宗嚐內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帶,阜羅折上巾……歌舞於帝前,帝與後笑曰:‘女子不可為武官,何為此裝束?’”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唐髙宗及武則天對愛女著男裝的行為是抱著一種寬鬆的態度的。女著男裝在“男女不通衣裳”的中國封建社會無疑是大逆不道的,但在唐代寬鬆的文化環境中,婦女穿其丈夫、兄弟的服裝是最為平常的事,這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唐代婦女的地位比較高。
唐代女子還喜歡穿胡服。胡服的組成元素主要是翻領、窄袖、長袍、織錦、束腰、靴子。羃籬是胡服女裝首服的主要組成部分,為遮蔽臉部的巾。其帷帽的大概式樣是一頂帽子垂下一層薄紗,“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製,多著羃籬,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到武則天時期,這種服裝已經非常盛行,是當時婦女出行的時裝。到了中唐,由於婦女地位提髙,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帷帽的垂簾“漸次淺露”,越來越短。
唐代女子精於妝飾,以米研碎後做粉增白,並將舶來的胭脂塗麵。以螺鈿殼、金箔、雲母等做成各種花型,稱為花鈿,貼在兩眉之間上方的位置。在兩側太陽穴畫“斜紅”,其形狀有的如彎月有的似傷痕。“斜紅”相傳起源於魏文帝曹丕的愛妃薛夜來在暮色中撞到水晶屏風,留下傷痕,索性用紅色將另一側也畫上相同形狀的一道,以為妝飾。唐代女子還在嘴角酒窩處點上朱砂,謂之妝靨。此外,畫眉之風盛行,有橫煙眉、遠山眉、鴛鴦眉、小山眉、雲峰眉、垂珠眉等等。
唐代的麵妝種類繁多,有些在我們今人看來非常另類,如白居易《時世妝》詩中的描述:“時世妝,時世妝,出自城中傳四方。時世流行無遠近,腿不施朱麵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近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麵狀……”當時的人認為如此妝扮才楚楚動人,惹人憐愛。
5.“長愁羅襪淩波去”——宋代服飾
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的政權,建立了宋朝,由此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的動蕩局麵,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地位。程顥、程頤認為人們應該“去人欲,存天理”,朱熹認為人們應該遵從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範,力戒浮華奢靡。在理學思想的支配下,宋代的服飾擯棄了盛唐服飾的華美,趨於簡樸素淨,因此宋代服飾在色彩和款式上都較為拘謹,與唐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宋代非常重視服飾製度,從款式到顏色都有較為嚴格的界定。官員的服裝以襇衫為主,其式樣承襲唐代圓領袍但袖子寬大,官員腰間佩戴腰帶。朝服為方心曲領,圍蔽膝。宋代官服對顏色的規定有幾次變化:宋初因襲唐朝舊製,三品以上多為紫色,四品、五品為朱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元豐後改為一品至四品用紫色,五品至六品用緋色,七品至九品用綠色。襇衫也是士人常穿的一種服裝,《宋史·輿服誌》記襇衫“以白細布為之,圓領大袖,下施橫襇為裳,腰間有襞積。進士及國子生、州縣生服之。”衫為士大夫的常服,一般是頭戴烏紗帽,身著皂羅衫,束角帶,登革靴。
宋代男子的首服分為冠、帽、巾三大類。冠有通天冠、貂冠、紫檀冠、進賢冠、平天冠等。其中通天冠為皇帝的禮冠,貂冠為三公的朝冠,紫檀冠、進賢冠、平天冠為士大夫所用。帽有東坡帽、溫公帽、錦帽、花帽和珠帽等等。在帽子中直腳襆頭很具時代風格,這種襆頭與唐代差別很大:唐代襆頭圓、軟而短,宋代的襆頭方、硬而長,據傳這種造型是為了防止大臣上朝時交頭接耳。文人、儒生多戴幅巾,有東坡巾、程子巾、逍遙巾、髙士巾、山穀巾等。
宋代女子的服裝有衫、襦、祅、半臂、背子、兜肚、抹胸、霞帔、裙、褲等。服裝造型修長,一般為長對襟,腋下長開衩,袖子窄小,下為各式裙子。
背子是具有宋代典型服飾風格的款式,男女均穿。女子所穿的背子以直領對襟為主,袖子較長,在腋下開衩,前襟不係合,有寬窄兩式;顏色有紅、黃、紫等等。襖為日常服裝,大多內加棉絮或襯以裏子,比襦長,且腰袖寬鬆。衫為單層,夏季穿著,袖口為敞式,材質一般為紗羅。半臂原為武士服裝,宋代男子著於內,女子著於外。抹胸和兜肚是女子的內衣,其樣式各古籍記載略有不同。一般認為抹胸略短,為一長方形布,包住胸部;兜肚稍長,能掩住肚臍。領口以帶子係紮,腰部兩側以帶係合。材質以羅絹為多,其上刺繡花紋和圖案。穿上前覆於胸,下可擋肚,後背裸露。霞帔由帔帛發展而來,通常為狹長形,上繡紋樣。
女子下裳以裙為主,有百褶裙、長裙、旋裙等。自隋唐後,女子裙幅增加,褶襇愈多,謂“百迭”、“千褶”等。百褶裙不分貴賤,為當時女子普遍穿著。福州南宋黃昇墓曾出土一件百褶裙,共六幅,除兩側的兩幅沒有打褶外,中間的四幅每幅打15褶,共60褶,非常細密。除了裙子,宋代婦女的下裳還有褲子,如合襠褲、無襠褲、膝褲等等。
宋代女子的首服以冠為多,有鳳冠、花冠、珠冠、仙冠、團冠等等。其中花冠很有特色,一種是以假花製成,另一種則是在發冠上插滿鮮花,並裝飾以玳瑁、金、玉做成的飾物,非常具有想象力和美感。宋代女子有戴假髻的風俗,將假發梳成各種式樣戴在頭上;並經常在頭上插梳子作為裝飾。梳子以象牙為貴,尺寸大小不同,最大的能達到三尺長,以致乘轎子時隻能側首才能進入。
關於女子纏足的起源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但無疑在宋代已經大規模出現。宋代詩人蘇東坡曾專門作《菩薩蠻》一詞詠歎纏足:“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淩波去;隻見舞回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因為纏足的原因,宋代婦女的鞋子都很秀氣,有珠鞋、金縷鞋等。
6.“峨峨然者名罟罟”——遼金元服飾
(一)遼代服飾
916至1125年,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契丹人的政權——遼。習於遊牧的契丹人和漢人的相互融合,使這裏的農業、手工業、礦業等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創造了繁榮的經濟和文化。遼太宗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創衣冠之製:“太宗製中國,紫銀之鼠,羅綺之篚,麋載而至。纖麗耍毳,被土綢木。於是定衣冠之製,北班國治,南班漢製,各從其便焉。”其服製分為兩種,國服用契丹本族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吊服等;漢服承襲晚唐五代遺製,分為祭服、朝服、公服和常服等。
此時男子的袍服一般為左衽圓領長袍,衣袖較為緊窄,長多至膝下,腰間有一皮腰帶,既可以減少袍子磨損又可以佩掛弓箭。袍料中有獸皮,禦寒效果好,其中以銀貂最貴,貴族常用。袍子的顏色有赭黃、灰綠、墨綠、灰藍等。下裳為褲,腳著皮靴。
契丹男子一般都髡發,將頭頂或頭上其他部位的頭發刺光,隻在未剃的部位留少量餘發作為裝飾。髡發原是古代剃去男子頭發的一種刑罰,後來契丹人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刺掉部分頭發,以適應風沙等惡劣的氣候條件。契丹髡發對後人影響頗深,至清代滿族人仍然要剃掉額上的頭發,後麵編一長辮,這主要是為了防止騎射時頭發遮眼,而辮子在休息時還可盤起來做枕頭。不僅男子如此,契丹女子也從小剃去頭發,至結婚之前才留發。“良家仕族女子皆髡首,許嫁時方留發。”
契丹女子的服裝也以袍服為主,采用交領右衽的款式,顏色較男服灰暗,一般為黑、紫等色。袍內穿裙或褲,裙子較為肥大,在金、紫色麵料上繡全枝花的圖案。契丹女子因生活在苦寒的漠北,為了護麵在臉上塗抹一種富有油脂的植物汁液,但塗上後呈黃色,與金色的佛像較為相似,因此稱為“佛妝”。“冬月以栝蔞塗麵,謂之佛妝,但加傅而不洗,至春暖方滌去,久不為風日所侵,故潔白如玉也。”
(二)金代服飾
1113年,女真部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滅遼,1115年建立了滿族曆史上第一個政權一金國,金代的曆史長達119年。女真族的祖先原生活在北地,服飾多就地取材,以獸皮製成。貴族一般用貂皮、狐皮、貉皮等,平民用鹿皮、獐皮、牛皮、羊皮等。女真滅掉遼之後,漸漸穿起布帛做的衣服。男子穿盤領袍,袍身窄小,左衽。“其衣色多白,三品以皂,窄袖,盤領,縫腋,下為襞積,而不缺絝。”不論貴賤皆穿尖頭烏皮靴,腰係皮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