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法顯——渡流沙淩滄海第一次西天取經的高僧(1)(1 / 3)

謝瑞

一 立誓求法

東晉鹹康元年(335)。

一個春意盎然的日子,平陽郡武陽(今山西省襄垣縣)境內的一戶農家小院裏,人們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著一個小生命的降生。

這家人姓龔,世代務農,忠厚善良,生活十分清貧,老伴身體也很虛弱,以致連個兒子都很難養活。

正午時分,隨著一聲響亮的嬰啼,大家懸著的心全都放了下來。因為產婦已年近四十,在這“兒奔生,娘奔死”的時刻就多了幾分危險。好在母子平安,何況還是個胖小子,這怎能不讓這對中年夫婦喜出望外呢?

可這歡喜的心情不久便被忐忑不安的神情所替代。

想起自己前麵三個兒子相繼於童年不幸夭亡,夫婦倆終日擔驚受怕,夜不能寐,唯恐厄運再次降於懷中的小寶貝。

在龔氏夫婦戰戰兢兢、憂慮重重的擔心中,時光已過了三個年頭。

一天夜裏,萬籟俱寂,昏暗的油燈下,母親正在縫製孩子三周歲的新衣服。男主人心事重重地開了口:

“孩子他娘,咱兒子過幾天就三歲了。三年來,咱們小心翼翼地撫養他,總害怕有個什麼閃失,尤其是你為此身心憔悴,頭上已白發斑斑了。聽人說佛法無邊,為求佛主保佑,咱不如將孩子送到附近的寺裏,你看如何啊?”

妻子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借著昏暗的油燈仔細端詳著熟睡中的兒子,那張圓圓的略帶紅暈的小臉蛋此時正在睡夢中綻開一絲微笑。望著這張可愛的小臉,妻子抽泣著說道:

“我從心裏實在舍不得離開兒子,有時夢中都能聽到他喚我時那甜美的聲音,這副活潑可愛的模樣常使我不由得在半夜挑燈來看,一想起他三個哥哥的厄運我就害怕,有時甚至整宿難眠。”

“正因為你疼愛他,我才決定這樣做的,一來可求得佛主保佑,使孩子健康成長,二來寺院離咱家也不遠,我們可常去看望孩子。”

就這樣,龔家夫婦為求佛主保佑,將自己心愛的兒子,在其過三歲生日那天送到了附近的佛寺度為小沙彌。

說來奇怪,由於孩子幼小,有時也回家小住,可一回家中便患重病,住到寺院便無藥自愈,從此便不大回家。

十幾歲時,父母不幸去世。此後,叔父屢逼他回家,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佛法情有獨鍾,出家的決心反倒越來越大,於是他在二十歲時便受了比丘的具足戒,從而成為一名正式的僧人,法名叫“法顯”。

在寺裏,法顯品德正直,頭腦聰穎,儀軌肅整,深得寺僧和四方居士的崇敬。尤其是他那精進不息的好學精神,更受到師傅們的讚賞。幾年下來,本寺及附近其它寺院所藏佛教經典他都一一認真研讀了一遍,可依然不能滿足他那強烈的求知欲望。於是,他征得師父的同意,來到了當時佛教十分興盛的長安。

長安遠在西周時期就被定為國都,這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文化興盛,民風純樸。東晉十六國中的前秦王朝即以此城為都。優越的地理條件再加上建都的緣故,大批文人墨客紛紛前往,到了後秦姚興時期,這裏更是人文薈萃,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

姚興登上皇帝寶座後,不忍再睹戰場上的殘忍廝殺,倡導廣行善事,遍積善德,於是極力崇奉佛教。上有皇室奉行,百姓競相仿效,一時間,長安的寺院香火極盛,拜佛布施的群眾絡繹不絕,寺中僧人也因此數量大增,深受四方居士的供養,外地的和尚也紛紛來此雲遊掛單。

法顯正是在這時來到長安的。與別的雲遊僧人相比,法顯更珍視這一大好形勢,他博覽群書,如饑似渴,加之思想敏銳,善於思索,學識增長很快。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在大量湧入寺院的僧人中,也有魚目混珠之輩,而在佛法三藏(即經藏、律藏、論藏)中有關戒律問題的律藏僅有寥寥的二三種,而且詞句艱澀難懂,律義暗昧不明。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律藏的傳譯不暢,從而形成與經、論二藏的大量傳人極不平衡的局麵呢?帶著這些疑問,法顯遍訪名師,尋求答案。

當時蜚聲長安,專攻戒律的曇摩侍(又作野摩持)大師自然成為法顯求教的最合適人選。

這一天,法顯來到大師所在的寺院,拜見求學。待法顯說明來意後,曇摩侍大師開口言道:“我乃西域僧人,托明君之福,來中土弘揚佛法。道安大師讓我和竺佛念、慧常等一起翻譯關於僧尼軌範及其它清規戒律方麵的典籍,如今雖然已經作了一些工作,但還很不夠啊。”

法顯聽到這裏,喜出望外,忙搭言:“那太好了,這正好可以彌補中土律藏方麵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