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我喜歡我選擇:不被市場情緒所左右(1)(1 / 3)

巴菲特認為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而是經常無效的。他持續戰勝市場的原因是遠比“市場先生”更加了解買入的公司並能夠正確估價,從而利用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的差異獲利。

1.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而是經常無效的

“自己的直覺,是自己對即將購買的股票和企業的第一感覺,這種感覺是建立在對企業的充分了解之上的,但是,這種感覺很容易受到所謂的股市行情的幹擾,特別是對於那些對股票投資不熟悉的投資者,往往受到這種幹擾的影響,改變原本是正確的投資決定,使結果適得其反。”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本人對充斥學院研究的有效市場理論不屑一顧。在他看來,根本沒有必要學習那些有效市場理論,他曾調侃道:“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我隻會在大街上手提馬口鐵罐到處流浪。”他強調:“要想成功地進行投資,你不需要懂得什麼貝塔值、有效市場、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期權定價或是新興市場。事實上,大家最好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當然我的這種看法與大多數商學院的主流觀點有著根本的不同,這些商學院的金融課程主要就是那些東西。我們認為,學習投資的學生們隻需要接受兩門課程的良好教育就足夠了,一門是如何評估企業的價值,另一門是如何思考市場價格。”

巴菲特認為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而是經常無效的。他持續戰勝市場的原因是遠比“市場先生”更加了解買入的公司並能夠正確估價,從而利用市場價格與內在價值的差異獲利。

曾經有一則小故事這樣講述了有效市場理論的無效:兩位信奉有效市場理論的經濟學教授在芝加哥大學散步,忽然看到前方有一張像是10美元的鈔票,其中一位教授正打算去拾取,另一位攔住他說,“別費勁了,如果它真的是10美元,早就被人撿走了,怎麼會還在那裏呢?”就在他倆爭論時,一位叫花子衝過來撿起鈔票,跑到旁邊的麥當勞買了一個大漢堡和一大杯可口可樂,邊吃邊看著兩位還在爭論的教授。

巴菲特用60年的套利經驗來對有效市場理論進行了最猛烈的抨擊,並用他最成功的投資案例——投資《華盛頓郵報》說明如果在普遍信奉有效市場理論的環境中投資更容易擊敗市場。

20世紀70年代在學術圈子裏非常流行的有效市場理論在當時幾乎成了神聖的教義。這個理論的觀點概括而言就是,由於所有關於股票的公開信息都已經完全反映在投票價格中,所以,股票分析根本就毫無意義。簡單地說,市場總是無所不知。因此,信奉有效市場理論的教授們說,讓一隻猴子往股票一覽表上擲飛鏢所投中的股票而形成的投資組合,其預期收益率會毫不遜色於一個最聰明且最勤奮的證券分析師選出的投資組合。更令人吃驚的是,信奉有效市場理論的並不僅僅是那些學術人士,甚至還有許多專業投資人和公司經理。正如他們所觀察到的那樣,“市場經常是有效的,但他們由此得出市場永遠是有效的結論就完全大錯特錯了。市場經常有效與市場總是有效兩個結論的差別如同白天與黑夜一夜截然不同。”

如果有效市場理論是正確的話,除非靠機遇,否則幾乎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能取得超出市場的業績。任何人或團體更不可能持續保持這種超出尋常的業績。然而巴菲特在過去幾十年的驕人業績就是確鑿的證據,這是可能的。還有其他幾位步巴菲特後塵的聰明券商,他們也打敗了市場,其經驗也證明了產生超出市場業績的可能性。這對於有效市場理論意味著什麼呢?

關於有效市場理念為什麼不堪一擊的主要原因可以總結如下:

1.投資者不可能總是理智的

按照有效市場理論,投資者使用所有可得信息在市場上定出理智的價位。然而大量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投資者並不擁有理智期望值。

2.投資者對信息的分析不正確

他們總是在依賴捷徑來決定股份,而不是依賴最基本的體現公司內在價值的方法。

3.業績衡量杠杆強調短期業績

這使得從長遠角度擊敗市場的可能性不複存在。

巴菲特與有效市場理論的中心分歧點在於:它沒有為那些全麵分析可得信息並由此占據競爭優勢的投資者提供任何成功的假定前提。

巴菲特個人認為,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巴菲特合夥公司以及伯克希爾公司連續60年的套利經驗(同時還有很多其他證據),完全可以說明有效市場理論是多麼荒唐透頂。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時候,巴菲特曾研究過該公司1926—1956年營業期間內套利獲利的情況,在沒有財務杠杆的情況下,年平均回報率達到20%。巴菲特從1956年開始運用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套利原理,先是在巴菲特合夥公司,然後是在伯克希爾公司。盡管他沒有做過非常精確的計算,但他的計算足以證明1956—1988年的平均回報率遠遠超過20%,當然,巴菲特的投資環境要比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好得多,他沒有經曆股市大崩潰的1929—193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