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安全邊際理論的運用(2)(1 / 3)

巴菲特對內在價值的概念做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他說:“內在價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為評估投資和企業的相對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邏輯手段。內在價值可以簡單地定義為:它是一家企業在其餘下的生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巴菲特提醒投資者要注意會計上最大的價值誤區:賬麵價值是曆史投入,內含價值是未來所得,兩者具有根本的不同。“賬麵價值是一個會計概念,即由投入資本與留存收益所形成的財務投入的累積值。內在價值則是一個經濟概念,是預期未來現金流量的貼現值。賬麵價值告訴你的是過去的曆史投入,內含價值告訴你的則是未來的預計收入。一個比喻能夠使你清楚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假設你花相同的錢供兩個小孩讀大學,兩個小孩接受教育的賬麵價值(用財務投入來衡量)是一樣的,但未來所獲得的回報的現值(即內在價值)卻可能有巨大的差異——從零到所支付教育成本的好幾倍。同樣如此,財務投入相同的公司,最終其內在價值卻會有巨大的差異。”

在《投資價值理論》中,約翰·伯爾·威廉姆斯提出了價值計算的數學公式,這裏我們將其精練為: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在資產的整個剩餘使用壽命期間預期能夠產生的,以適當的利率貼現的現金流入和流出。請注意這個公式對股票和債券來說完全相同。盡管如此,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也是很難對付的差別:債券有一個息票(coupon)和到期日,從而可以確定未來現金流。至於股票權益投資,投資分析師則必須自己估計未來的息票。另外,管理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對於債券息票的影響甚少,主要是在管理人員如此無能或不誠實以至於暫停支付債券利息的時候才有影響。與債券相反,股份公司管理人員的能力對股權的息票有巨大的影響。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0年報中用伊索寓言中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比喻再次強調價值評估應該采用現金流量貼現模型。

“我們用來評估股票與企業價值的公式完全相同。事實上,這個用來評估所有為取得金融收益而購買的資產的價值評估公式,從公元前600年的一位智者第一次提出後,(雖然他還沒有聰明到以至於知道當時是公元前600年),從來就沒有變過。這一奇跡就是伊索和他永恒的——盡管有些不完整——投資智慧: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要使這一原則更加完整,你隻需再回答三個問題。

1.你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確定樹叢裏有小鳥?

2.小鳥何時出現以及有多少小鳥會出現?

3.無風險利率是多少(我們認為應以美國長期國債利率為準)?

如果你能回答出以上三個問題,你將知道這片樹叢的最大價值是多少以及你現在需要擁有小鳥的最大數量是多少,才能使你現在擁有的小鳥價值正好相當於樹叢未來可能出現的小鳥的價值相當。當然不要隻是從字麵上理解為小鳥,其實是資金。這樣延伸和轉化到資金方麵,伊索的投資格言放之四海而皆準。它同樣適用於評估農場、油田、債券、股票、彩票以及工廠等的支出。不論蒸汽機的發明、電力的開發,還是汽車的問世,都絲毫沒有改變這個公式,連互聯網也無能為力。隻要輸入正確的數字,你就可以對資本在宇宙間任何一種可能的用途的吸引力進行評估。”

巴菲特認為一般的評估標準,諸如股利收益率、市盈率,或市價淨值比,甚至是增長率,與價值評估毫不相關,除非它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家企業未來現金流入流出的一些線索。事實上,如果一個項目前期的現金投入超過了未來該項目建成後其資產產生的現金流量貼現值,增長反而會摧毀企業的價值。要是這項投資計劃早期的現金流出大於之後的現金流入折現值,有些市場分析師與基金經理人口口聲聲將“成長型”與“價值型”列為兩種截然相反的投資風格,隻能表明他們的無知,絕不是什麼真知。成長隻是價值評估公式中的因素之一,經常是正麵因素,但是有時是負麵因素。

4.先了解企業的無形資產,

才能知道他的內在價值

隻有在具有長期穩定性產業中,具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具有長期持續競爭優勢。長期持續競爭優勢是企業具有可預測的穩定的未來現金流量的根本前提。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指出:“持續競爭優勢越突出的企業,有形資產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越小,企業聲譽、技術等無形資產的作用越大,超額回報率越高,經濟商譽也就越龐大。”

在他看來,價值評估的前提是對該公司業務的理解:“你得懂這個企業,不然沒有一個公式能夠計算出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