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喜歡在一個好公司因受到質疑或誤解幹擾,而使股價暫挫時進場投資。雖然一個人不能預測股市波動,但幾乎所有對股票市場曆史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在某些特殊的時候,卻能夠很明顯地看出股票價格是過高還是過低了。其訣竅在於,在股市過度狂熱時,隻有極少的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可以購買。在股市過度低迷時,可以購買的股票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股票如此之多,以至於投資者因為財力有限而不能充分利用這一良機。巴菲特用自己多個成功案例證明市場狂跌是以較大安全邊際低價買入股票的最好時機。
對於所有的企業而言,周期性的經營循環經常發生,以電視台和報社而言,他們仰賴的是廣告收入,而整體經濟狀況會影響廣告費率,進而造成營收的變動。經濟不景氣,廣告收入銳減,報社和電視台的營收必然減少,反映在市場上,就是上述公司的股價下跌。
美國廣播公司1990年就麵臨了這個問題。當年度由於經濟不景氣,該公司宣布它1990年的淨利大致和1989年的淨利一樣,而之前,市場上的看法認為該公司的每股盈餘應該增長27%左右。這個消息一經公布,在6個月內,該公司股價從每股63.30美元跌落到每股38美元;跌幅約為40%(1995年,美國廣播公司同意和迪斯尼公司合並,使美國廣播公司的股價上漲至每股125美元,如果在1990年,某人以每股38美元買入該股,並在1995年以每股125美元的價格賣出,每股獲利為87美元,換算成稅前的年複利報酬,約為26%)。
同樣的狀況可能發生在銀行業,某年度利率的改變會影響銀行的營業收入和獲利;不動產市場的景氣循環也會對銀行界造成影響,經過一段時期的不景氣,隨之而起的可能是不動產業界的大幅擴張,但是全麵性的經濟不景氣,對各種銀行的影響程度不一。對大型銀行而言,如威爾斯法哥(Wells Fargo),其所受衝擊的程度,就遠比地方型的小銀行嚴重得多。
大型銀行在整個商業體係和經濟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除了和成千上萬的個人、企業有業務往來之外,這些大型銀行對小型銀行而言,也扮演資金融通的角色,實屬銀行中的銀行。他們可以直接向美國財政部購買公債,再轉售給其他銀行或機構。在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眼中,這些大型銀行是金融體係的重心,一旦發生任何經營不善的問題,所波及的範圍將會牽連甚廣。因此,聯邦準備銀行會盡全力要求其他大型銀行將經營不善的銀行加以購並,以防風暴愈演愈烈。然而,在經濟蕭條之際,所有的銀行都或多或少發生經營上的問題,此時,聯邦準備銀行可以做的就是放鬆銀根(即貨幣供給),並盡可能協助大型銀行正常營運。
大多數民眾並不清楚銀行間彼此的借貸狀況,事實上,聯邦準備銀行扮演著“融通窗口”的角色,允許其他銀行以便宜的資金借款來協助自身營運。在尋常的營運時期,如果有某家銀行向聯邦準備銀行申請借貸資金過於頻繁,就會受到相關銀行法規限製。但是麵臨全國性的經濟蕭條,唯有聯邦準備銀行這個融通窗口是唯一一個可以協助並確保大型銀行維持正常營運的地方。
在全麵性的經濟蕭條情況下,雖然沒有企業不受到傷害,但是經營體質強韌的公司和不堪一擊的公司卻很容易在這場戰役中分辨出來。在美國西岸,有一家財力雄厚、營運良好也最保守的銀行,就是全美排行第七大的銀行——威爾斯·法哥。在1990年和1991年,由於房地產的不景氣,威爾斯銀行在不動產貸放業務上出現13億美元的賬麵損失,相當於每股淨值53美元中的25美元。所謂賬麵損失,並不一定代表這些損失已經實現或者將來會發生,而是表示銀行必須從淨值裏提存這筆金額,作為應付將來損失發生時的準備金。也就是說,萬一這些損失已確定發生,就必須從每股淨值中取出25美元來彌補,所以該銀行的淨值會從每股53美元減少為每股28美元。為了提存這些損失準備,幾乎把該銀行在1991年的盈餘全數耗盡,導致當年該銀行的淨利隻有2100萬美元,約為每股盈餘0.0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