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係統信號
係統信號主要由技術交易者采用。他們的出售信號可能得自特定的技術圖表、成交量或波動性指標,或者其他技術指標。
5.機械性法則
比如設定比買價低10%的止損點或使用跟蹤止損點(trailing stop,在價格上漲時相應調高,在價格下跌時卻保持不變)來鎖定利潤。機械性法則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資者或交易者采用,它們源自於投資者的風險控製和資金管理策略。
6.在認識到他犯了一個錯誤時
投資標準不完善或沒有自己投資標準的投資者顯然無法采用退出策略,因為他無從判斷一個投資對象是否符合他的標準。另外,他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會意識到他的錯誤。
一個沒有係統的投資者,不會有任何係統生成的目標或出售信號。他的最佳做法是遵循一種機械化退出法則。這至少能限製他的損失。但這無法保證他獲得任何利潤,因為他沒有做像巴菲特這樣的投資大師所做的事情:首先選出一類有正平均利潤期望值的投資對象,然後圍繞它建立一個成功的係統。
3.如果購買了錯誤的股票,
就是賠錢也要立即出手
大多數人都將投資錯誤等同於投資損失。但巴菲特對錯誤的定義更嚴格:不符合自己的投資標準。即使一筆不符合他的標準的投資最終盈利,他也將它視為一個錯誤。
——沃倫·巴菲特
一種成功的退出策略不可能獨立於其他因素,它是一個投資者投資標準和投資係統的直接產物。
如果說巴菲特堅定地遵守著他的投資標準,他怎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這些錯誤大都是無意中犯下的。比如,沃倫·巴菲特1961年用100萬美元(也就是他的合夥公司1/5的資產)控製了登普斯特·米爾製造公司。這家公司位於一個離奧瑪哈144公裏遠的小鎮,生產風車和農用設備。那時候,巴菲特使用的是格雷厄姆式的購買“煙屁股”企業的策略,而登普斯特就屬於這種企業。作為控股股東,巴菲特成了董事長。他每個月都得懇求管理者們削減日常開支並減少存貨,他們嘴上答應得好好的,心裏卻盼著他趕快回奧瑪哈。當巴菲特意識到他收購這家公司是個錯誤後,他立即決定將它賣掉。
但可惜一直無人對登普斯特感興趣。此前,巴菲特沒有認識到當少數股東和當控股股東的區別。如果他隻有10%或20%的股份,他可以很輕鬆地把這些股份拋掉。但手握70%的股份,他要賣的是控製權,沒人想要這家公司的控製權。
巴菲特發現,扭轉企業的狀況不是他的“特長”。為了糾正錯誤,他找到了他的朋友查理·芒格,而芒格認識一個叫哈裏·伯特的人,他可能是登普斯特的救世主。哈裏·伯特入主公司後,開始削減成本,大幅減少存貨,擠出了不少現金。巴菲特把這些錢再投資到債券中。
1963年,巴菲特將已經扭虧為盈而且有200萬美元債券資產的登普斯特以230萬美元的價格賣掉。巴菲特後來承認,如果他隻是一個少數股東而不是企業的擁有者,他“糾正這類錯誤的速度會快得多”。
伯克希爾棉花製造公司是巴菲特最早投資的企業。這家公司成立於1889年,至1929年時,伯克希爾與其他紡織工廠合並,成為英國最大的工業公司之一。其生產的棉花占英國所需的25%,並消耗掉新英格蘭發電量的1%。至1955年,伯克希爾棉花製造公司和哈薩威製造公司合並後,改名為伯克希爾·哈薩威公司。但由於當時持續低迷,使合並後的伯克希爾·哈薩威公司的日子並不好過,至1965年時,該公司股東權益已經滑落了一半,營運損失已超過了1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