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七年(1668年),王夫之50歲,成《春秋家說》三卷、《春秋世論》五卷。次年,成《續春秋左氏傳博議》二卷、《薑齋五十自定稿》一卷。據《春秋家說》王夫之自序可知,其大義得於父親,故名為《家說》。康熙十年(1671年),王夫之53歲,成《詩廣傳》初稿五卷。這是王夫之讀《詩經》時寫下來的一些雜感性文字。從個人的哲學、曆史、政治、倫理和文學的觀點出發,對《詩經》各篇加以義理引申,所以叫做《詩廣傳》。次年,重定《老子衍》。可惜,這部定本於次年被學生唐端笏攜歸家後,不慎遭火災焚毀。今本《老子衍》為其37歲時初稿。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夫之55歲,成《禮記章句》初稿,並於四年後詳為整理,成四十九卷定稿。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夫之58歲,成《周易大象解》一卷。本書是其義理派易學的第二部重要著作。距前作《周易外傳》已有21年。在這麼長的歲月之中,他對《周易》研究已經十分成熟,所以本書雖薄薄一卷,而內容包羅甚廣,精義也多。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正當他埋頭於《莊子》研究時,吳三桂稱帝於衡州,準備祀天即位,並示意部下物色名手撰寫《勸進表》。有人推薦王夫之執筆,吳三桂立即派人去請他。幕僚剛剛說明來意,王夫之便言辭激烈地拒絕了那人,來者隻好悻悻地走了。
康熙十八年(1679年),王夫之61歲,在避清兵於窮山之中時仍不懈著述,成《莊子通》一卷。這是王夫之研究《莊子》的第一部著作。《自序》說:“凡莊生之說,皆可因以通君子之道。”“然而予固非莊生之徒也。”這是說,儒與莊是可以相通的,但自己畢竟不是莊生之徒。《莊子通》的主旨即是援儒入莊,闡揚和發揮《莊子》的思想。
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夫之63歲,雖春夏之間兩度臥病,仍成《莊子解》三十三卷。這是王夫之研究《莊子》的第二部著作,也是王夫之關於《莊子》的最詳盡的著作。王夫之解說《莊子》,注意的是《莊子》的思想內容及其思想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綜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後,加以解說,企圖把莊子的思維過程描繪出來。他認為,《寓言》篇和《天下》篇為全書的序例,非莊子本人不能寫出。他斷定,內七篇是莊子原著;惠施是莊子的唯一知己,二人生平相互辯論,可能這七篇文字就是因惠施而作。關於《外篇》,他認為不是莊子之書,也非出於一人之手,而是莊子的門徒後學各以己意引申發揮而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王夫之64歲,成《說文廣義》三卷、《噩夢》一卷。次年正月,成《經義》一卷。此書收王夫之晚年所作科舉文字三十九篇,前三十篇題出《學》《論》《庸》《孟》,後九篇題出《易》《書》《詩》《春秋》《禮記》,統為九經,因此題名《經義》。王夫之一生與會試無緣,深惡銓法大壞,但因係儒家經典,至晚年也未完全否定科舉之業。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王夫之67歲,成《張子正蒙注》九卷、《楚辭通釋》十四卷,並抱病為從遊諸子撰《周易內傳》六卷、《周易內傳發例》一卷。王夫之哲學思想,受張載的影響最大。王夫之對《正蒙》一書,推崇備至,並將張載比之孟子。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夫之68歲,又大病垂危,幸免於死。然而,王夫之仍奮力筆耕:五月,跋《耐園家訓》。六月,書《傳家十四戒》。七月,追憶29歲以前十餘年詩作,成《憶得》一卷。八月,重訂《周易內傳》《周易內傳發例》。秋,撰《石崖先生傳略》。冬,抱病赴長兄石崖公殯事,歸作《哀鴻賦》。次年,王夫之69歲,始撰《讀通鑒論》。這一年,他的咳喘病愈益嚴重。九月,抱病送長兄介之靈柩入土,歸後再也沒有離開過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