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十分注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不僅悉心培養出了三個院士,還締造出滿門才俊的傳奇。
梁啟超的九個子女依次為:思順、思成、思永、思忠、思莊、思達、思懿、思寧、思禮。他們中有七人曾到國外求學或工作,學成歸來後相繼成為著名的學者或專家。
其中梁思成從事古建築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立下汗馬功勞;梁思永為中國考古事業的發展和考古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倆都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思禮先後領導和參加了多種導彈和運載火箭的控製係統研製試驗,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孩子們年幼時,梁啟超經常讓他們圍坐在小圓桌旁,他就像說書人一樣,一邊與孩子們聲情並茂地聊天說話,一邊繪聲繪色地講古論今,講的都是古今中外曆史上愛國英雄的故事。他通過與孩子們麵對麵的談話,傳遞他對孩子們的情愛,也和他們熱烈地討論國家大事、人生哲學以及治學的態度和做學問的方法。針對孩子們如何讀好書,梁啟超曾經總結過一個“三步”讀書法,即鳥瞰、解剖、會通。鳥瞰就是粗略了解大概,明確重點;解剖是將各部分仔細鑽研,重要處細解剖,疑難處細研究,有所得則記憶之;會通指上下左右貫通,將全書徹底了解而後已。梁啟超認為教子之道要貫穿“嚴”和“愛”兩個字。“嚴”出於理智,“愛”則出於情感,二者缺一不可。在學習和做人方麵要“嚴”字當頭,在生活上要以“愛”相扶。
有一次,年幼的梁思永和一位小朋友互不相讓,隨後就扭打起來。雖然是那位小朋友的過錯,但梁啟超仍嚴厲地批評了思永,並提出三個問題讓思永反思:一是有沒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樣與對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這類事應該怎麼處理?在思永給出了滿意回答後,梁啟超才讓思永吃午飯。之後,梁啟超還親自帶著思永前往對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梁啟超感情豐富,對子女更是“舐犢情深”。梁啟超20歲時,大女兒出生,他對女兒充滿了無限疼愛。後來,即使相隔千裏萬裏,父女間也是書信往來不斷。梁啟超給長女的信多達幾百封,每一封信中都有“寶貝思順”“我的寶貝”這樣的昵稱,即便是死神降臨,他也不忘傾訴對女兒的思念之情。
在教子生涯中,梁啟超極為推崇趣味教育。他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樂趣,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度過幾十年時光,那麼生命便成為沙漠,這樣的活法有什麼用?”他十分注重孩子們的個性,非常尊重他們的意願,用心細致地掌握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並鼓勵孩子:“一旦對某一方麵感興趣,那麼,你會覺得像換了個新生命,如朝霞飛虹,如新荷吐綠……”
梁啟超強調學習要勞逸結合,“多做遊戲多運動”。長子思成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各科成績十分優秀,業餘愛好極其廣泛,是清華大學銅管樂隊的隊長,還在全校運動會上獲得過跳高第一名的佳績。孩子們在學業上遇到困難時,梁啟超總是告訴他們“莫問收獲,但求耕耘”。得知思莊在國外英文成績不理想,梁啟超極力安慰:“不要緊的,千萬不要灰心喪氣,要鼓足勇氣求得真知。”他還說,“莊莊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你能在37人中考到第16名,也很了不起的,我很滿足。不要著急,隻需再努力努力就會好的。”
梁啟超還時常勸孩子學些常識性的東西,特別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他說:“如果對一門太專,容易把多彩的生活弄得過於平淡。生活太單調了,易產生厭倦心理,厭倦即成苦惱之事,這是厭學的根。”為了盡快提高孩子們的國學、史學知識,梁啟超聘請他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楨做家庭教師,在家中手把手地對他們進行輔導。課程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詩宋詞,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並且還要背。孩子們每周寫一篇短文,文章用小楷毛筆抄寫工整。史學方麵,從古代至清末,由老師重點講解學習。經過一年多的刻苦學習,幾個孩子的國學、史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論研究日益精進。
梁啟超既是家長、父親,更是兒女們的朋友和導師。他的人文取向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我平生對於自己所做的事,都能品出味道。什麼悲觀、厭世,從來沒有在我的詞典裏出現過。”
民國初年,梁家雖已進入上層社會,但不曾改往日的寒士家風。梁啟超對孩子們的要求始終是好學、堅韌、勤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