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下同。失親,患必至。病而乞盟,所喪多矣。君必悔之。”弗德,逃其師而歸。喪,息浪反。 楚鬥穀於菟滅弦,弦子奔黃。於是江、黃、栢方睦於齊,皆弦姻也。姻,外親也。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柏,國名,汝南西平縣有柏亭。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設備,故亡。 晉侯複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玩,習也。複,扶又反,下六年經、注同。一之謂甚,其可再乎?為二年假晉道滅下陽。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輔,頰輔。車,牙車。車,尺奢反。 [疏]注“輔頰輔車牙車”。正義曰:《易-鹹卦》:“上六,鹹其輔、頰、舌。”三者並言,則各為一物。《廣雅》雲:“輔,頰也。”則輔、頰為一。《釋名》曰:“頤,或曰輔車,其骨彊,可以輔持其口。或謂牙車,牙所載也。或謂頷車也。”《衛風-碩人》雲:“巧笑倩兮。”毛傳雲:“好口輔也。”如此諸文,牙車、頷車,牙下骨之名也。頰之與輔,口旁肌之名也。蓋輔車一處,分為二名耳。輔為外表,車是內骨,故雲相依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大伯、虞仲皆大王之子,不從父命,俱讓適吳。仲雍支子別封西吳,虞公其後也。穆生昭,昭生穆,以世次計。故大伯、虞仲於周為昭。大音泰,下及注同。昭,上饒反,注同,後昭穆放此。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王季者,大伯、虞仲之母弟也。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仲、叔皆虢君字。 [疏]注“王季”至“君字”。正義曰:大伯、虞仲辟季曆適荊蠻,若有適庶,不須相辟,知其皆同母也。《周本紀》雲:“古公有長子曰大伯,次曰虞仲。大薑生季曆。”如《史記》之文,似王季與大伯別母,馬遷之言疏繆耳。此言“虢仲、虢叔,王季之穆”,《國語》稱“文王敬友二虢”,故亦以為文王母弟。母弟之言,事無所出。仲、叔皆文王之時虢君字也。據傳文,鄭滅一虢,晉滅一虢不知誰是仲後,誰是叔後。賈逵雲:“虢仲封東虢,製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馬融雲:“虢叔同母弟,虢仲異母弟。虢仲封下陽,虢叔封上陽。”案:傳上陽、下陽同是虢國之邑,不得分封二人也。若二虢共處,鄭複安得虢國而滅之?雖賈之言亦無明證,各以意斷,不可審知。 為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盟府,司盟之官。 [疏]注“盟府司盟之官”。正義曰:《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既盟則貳之。”鄭玄雲:“貳之者,寫副當以授六官。”唯言會同之盟,不掌勳功之事。而得有二虢之勳藏在盟府者,凡諸侯初受封爵,必有盟誓之言,《檀弓》雲:衛大史柳莊死,公與之邑裘氏,與縣潘氏,書而納諸棺,曰:“世世萬子孫毋變也。”其言即盟誓之辭也。《漢書-功臣侯表》記高祖即位八載,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侯者一百四十三人,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其誓即盟之類,事必有因於古,明知以勳受封必有盟,要其辭當藏於司盟之府也。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 [疏]“其愛之也”。正義曰:愛之謂愛虞也。虞豈能親於桓、莊乎,其當愛此虞也?服虔“其”作“甚”。注雲:“愛之甚,當謂愛桓、莊之族甚也。”愛之若甚,何以誅之?且文勢不順,又改字失真,繆之甚也。 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偪乎?桓叔、莊伯之族,晉獻公之從祖昆弟,獻公患其偪,盡殺之。事在莊二十五年。偪,彼力反。 [疏]注“桓叔”至“五年”。正義曰:莊伯之族,從父昆弟也。桓叔之族,從祖昆弟也。唯言從祖昆弟,舉疏者而略言耳。 親以寵偪,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絜,神必據我。”據猶安也。享,興兩反。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周書》,逸《書》。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馨,香之遠聞。聞音問,又如字。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黍、稷、牲、玉,無德則不見饗,有德則見饗,言物一而異用。繄,烏兮反,是也。 [疏]“周書”至“繄物”。正義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蔡仲之命》文也。“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君陳》文也。“人不易物,惟德其物”,《旅獒》文也。杜不見古文,故以為逸《書》。此傳與《書》異者,“其”作“繄”,師授不同,字改易耳,其意亦不異也。“民不易物”者,設有二人,俱以物祭,其祭相似,不改易此物。唯有德者繄,此乃是物無德而薦,神所不享,則此物不是物也。 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行,去也。馮,皮冰反,下注同。使,所吏反。 [疏]“以其族行”。正義曰:《晉語》雲:“宮之奇諫而不聽,出謂其子曰:‘將亡矣。吾不去,懼及焉。’”以其帑適西山。韋昭雲:“西山,國西界也。” 曰:“虞不臘矣,臘,歲終祭眾神之名。臘,力盍反。 [疏]“虞不臘矣”。正義曰:《月令》:“孟冬臘門閭及先祖五祀。”臘之見於傳記者,唯《月令》與此二文而已。《秦本紀》:惠王十二年初臘,始皇三十一年更改臘曰嘉平。蔡邕《獨斷》雲:“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非迎氣,故但送不迎。”應劭《風俗通》雲:“案禮,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此言“虞不臘矣”,明當時有臘祭。周時獵與大蠟各為一祭,秦漢改曰臘,不蠟而為臘矣。 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不更舉兵。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上陽,虢國都,在弘農陝縣東南。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公曰:“何時?”對曰:“童謠雲:‘丙之晨,龍尾伏辰;龍尾,尾星也,日月之會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見。謠音遙。見,賢遍反。均服振振,取虢之旂。戎事上下同服。振振,盛貌。旂,軍之旌旗。均,如字,同也;字書作袀,音同。振音真,注同。鶉之賁賁,天策焞々,火中成軍,虢公其奔。’鶉,鶉火星也。賁賁,鳥星之體也。天策,傅說星。時近日,星微。焞々,無光耀也。言丙子平旦,鶉火中,軍事有成功也。此巳上皆童謠言也。童齔之子,未有念慮之感,而會成嬉戲之言,似若有馮者,其言或中或否。博覽之士,能懼思之人,兼而誌之,以為鑒戒,以為將來之驗,有益於世教。鶉,述春反,又常倫反。賁音奔。焞,他門反。說音悅。近,附近之近。上,時掌反。齔,初問反,又恥問反,毀齒也。嬉戲,許宜反。中,丁仲反。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以星驗推之,知九月、十月之交,謂夏之九月、十月也。交晦朔交會。夏,戶雅反,下同。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是夜日月合朔於尾,月行疾,故至旦而過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 [疏]“童謠”至“時也”。正義曰:《釋樂》雲:“徒歌謂之謠,言無樂而空歌,其聲逍遙然也。”於時有童稚之子,為此謠歌之辭,故卜偃取以對公也。夜之向明為晨,日月聚會為辰,星宿不見為伏。言乙日夜半之後,丙日將旦之時,龍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當是之時,軍人上下,均同其服,振振然而盛。旂者,晉軍旂也。而往取虢,故雲“取虢之旂”。南方鶉鳥之星,其體賁賁然見於南方。天策之星近日,焞々然無光耀,甚微也。鶉火之次正中於南方,爾時其當成軍事也。虢公其當奔走也。既引童謠之言,乃複指其時日,在夏之九月、十月之交乎?謂九月、十月晦朔之交也。十月朔,丙子之日,平旦時,日體在尾星,月在天策星,鶉火正中於南方,必是時克之。注“龍尾”至“不見”。正義曰:東方七宿皆為蒼龍之宿,其龍南首北尾,角是龍角,尾即龍尾,故雲:“龍尾,尾星也。”“日月之會為辰”,昭七年傳文。於時日體在尾,尾星與日同處,共日俱出入,故常伏不見也。“丙之晨”者,《說文》雲:“晨,早昧爽也。”謂夜將旦,(又鳥)鳴時也。注“戎事上下同服”。正義曰:《周禮-司服職》雲:“凡兵事,韋弁服。”鄭玄雲:“韋弁,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裳,今時伍伯緹衣,古兵服之遺色。”然則在兵之服皆韋弁。“均服”者,謂兵戎之事,貴賤上下,均同此服也。注“鶉鶉”至“世教”。正義曰:南方七宿皆為朱鳥之宿,其鳥西首東尾,故未為鶉首,午為鶉火,已為鶉尾。鶉火星者,謂柳星張也。“天策,傅說星”,《史記-天官書》之文。《莊子》雲:“傅說得之,以騎箕尾。”傅說,殷高宗之相,死而讬神於此星,故名為傅說星也。傅說之星在尾之末,合朔在尾,故其星近日,星微,焞焞然無光耀也。《說文》雲:“齔,毀齒也。男八月齒生,八歲而齔。女七月齒生,七歲而齔。”童齔之子,未有念慮之感,不解自為文辭,而群聚集會,成此嬉遊遨戲之言,其言韻而有理,似若有神馮之者,其言或中或否,不可常用。博覽之士及能懼思之人,兼而誌之,以為鑒戒,以為將來之驗,有益於世教,故書傳時有采用之者。文三年傳曰:“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懼思也。”“能懼思之人”,謂孟明之類也。注“是夜”至“在策”。正義曰:以《三統曆》推之,此夜是月小餘盡,夜半合朔在尾十四度,從乙夜半至平旦,日行四分度之一,月行三度有餘,故丙子旦日在尾星,月在天策,鶉火之次正中也。《月令》:“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七星,則鶉火次之星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不書,不告也。周十二月,夏之十月。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秦穆姬,晉獻公女。送女曰媵,以屈辱之。而脩虞祀,且歸其職貢於王。虞所命祀。 [疏]“虞所命祀”。正義曰:虞受王所命之祀,謂天子命虞使祀其竟內山川之神也。既滅其國,故代虞祭之。 故書曰“晉人執虞公”,罪虞,且言易也。易,以豉反。
正文 第11章(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