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百戰百勝——王誠漢(1)(1 / 3)

王誠漢(1917~),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第75師224團排長、連長,紅30軍第88師264團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留守兵團炮兵營副營長,陝甘寧邊區警衛第3營營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4大隊5隊隊長兼軍事教員,第4團3營教導員,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民運科科長、3營營長,抗大總校第3大隊大隊長,太行軍區新編第1旅1團團長,河南軍區豫西支隊第35團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第1縱隊1旅1團團長,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獨立師1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華北野戰軍第13縱隊37旅旅長,第18兵團61軍181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川北軍區遂寧軍分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師長、副軍長,陸軍軍長,西藏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王誠漢,曾用名王誠翰,1917年12月23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桐柏集王家大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有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父親王翼臣,純樸忠厚,勤勞精明,常年在田間辛勤勞作,農閑時還常到鄰近的河南省光山縣一帶販糧、販豬回來賣。母親張氏,勤勞賢良,在鄰裏之間有口皆碑。為了幫助丈夫撐持艱難的家境,農忙時終日在田間勞作,起早貪晚,還要承擔起養豬、種菜、紡線、做飯和撫養子女等繁重的家務勞動。在家中時常斷糧的情況下,有點米、麵,她總是讓公婆、丈夫和孩子先吃,自己則常常以紅薯和野菜充饑。王翼臣夫婦生有四子二女,因家境貧困,患病無錢醫治,有兩子一女夭折,隻有長子王誠漢、小兒子王誠康和小女兒王秀英得以長大成人。

王誠漢是家中長孫長子,深得祖父母、父母親和叔嬸的疼愛。在他剛滿8歲時,全家人節衣縮食,送他入王家大灣私塾讀書。私塾先生是王誠漢本家遠房長兄,持教甚嚴。在先生嚴格教誨下,他熟讀了《三字經》、《百家姓》,還讀了“四書”。他的讀書歲月是在饑餓和貧困中度過的。他睡的是拚在一起的兩口破櫃子,蓋的是幾代人用過的破棉絮,吃的是野菜和麥糊。每天放學回到家裏,他都要幫媽媽做些家務活,抬水、挖野菜、打豬草等等。他10歲時祖父母相繼去世,父親又染上肺病,家中生活更加困難。為使他繼續讀書並能吃飽飯,父母把他送到黃安縣土門張家灣外祖母家上學。張家灣小學是一所教授國文、算術的新學校,在這裏王誠漢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學習更加刻苦。可是由於家境的日趨貧困,他這第二次上學讀書也並未能維持多久。

1929年夏末秋初,黃安一帶遇到旱災、蟲災。王翼臣和弟弟王幹臣種的兩石租田所收無幾,連交租都不夠。為了一家人能度過荒年,農忙一結束,王翼臣就借了一筆錢,拖著多病瘦弱的身軀,到河南光山縣販回一群豬娃,不料豬娃尚未賣出就得瘟症死光了。王翼臣病弱的身體無力承受破產的沉重打擊,從此一病不起,經常咯血,不久就病情垂危。在王翼臣彌留之際,正在張家灣讀書的王誠漢被叔父王幹臣接回家裏。王翼臣久久凝望著妻子張氏和誠漢兄妹,似有千言萬語,但已無力表達出來。最後他以微弱的聲音把三個孩子托付給弟弟王幹臣,就滿懷著對親人的深深眷戀之情離開了人世。將病故父親掩埋後,家中債台高築,隻得退田賣地。雖然王幹臣不負兄望,苦撐門麵,全家也同舟共濟,但破敗的家境終無轉機。王誠漢的讀書生涯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了。母親張氏在說服幹臣兄弟後,含著眼淚喊著王誠漢的乳名說:“寶安,你再不能上學了,媽媽養活不了你,你出去找點事幹吧。陰溝裏的篾片也有個翻身的時候,你要好好幹,給媽媽爭口氣!”

帶著慈母深情的囑托,不滿12歲的王誠漢隨外祖父踏上了外出謀生之路,步行來到離家200多裏路的漢口,幾天後被介紹到一家鞋店當學徒。他喜出望外,覺得這下可以掙些錢,減輕媽媽的負擔了。但事與願違,來到鞋店後,姓韓的老板看到他身染疥瘡,決意把他退回。老板娘尖酸地說:“買頭豬娃也要看個長相。疥瘡過人(傳染),不要,不要!”初涉人世的王誠漢忍受不了這沉重的打擊和侮辱,回到表叔家不吃不喝,整整哭了一夜。以後,他又滿懷著為媽媽減輕負擔的強烈願望,來到漢陽縣一家瓦窯上跟一位姓張的師傅做泥工;幹了不幾天,又因年幼力薄無力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被辭退。謀工無著,他心中怨憤難平,一氣之下回到了王家大灣。後經一親戚介紹,他到黃陂縣河口鎮(今屬大悟縣)北街同泰永雜貨店當了學徒。在這裏王誠漢度過了一年多的艱辛歲月。每天起早摸黑,除了幹10多個小時的活外,還要給老板掃地、端屎尿。盡管店老板很苛刻,但迫於生活,王誠漢不得不忍氣吞聲地幹下去。這年的春節,他回家過年,老板給了他一包水煙、一塊銀元作為報酬。為使苦命的媽媽高興,王誠漢匆匆趕回王家大灣。當他把水煙和銀元放到媽媽手裏時,媽媽一把把他摟在懷裏,心疼地哭了起來:“寶安啊!我苦命的兒子,媽媽對不住你!”

1927年11月,黃安、麻城兩縣農民武裝,在中共黃麻特委的領導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黃麻起義,一舉攻克黃安縣城,活捉縣長賀守忠,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不久國民黨軍重兵向黃安反撲,這支工農武裝經過激戰突出重圍,在鄂豫邊插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紅旗,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以後發展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四方麵軍。1930年春,許繼慎、曹大駿、徐向前領導的紅軍第1軍的一個營解放河口鎮,發動群眾清算地主豪紳,重建了工會、農會組織。這時正在河口鎮做工的王誠漢雖然還不滿13歲,但是他對當時社會的貧富懸殊和富人的壓迫已經有了很深的感受,媽媽常說的“陰溝裏的篾片也有個翻身的時候”這句話,時常在他腦海裏翻騰。紅軍來了之後,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豪紳地主四處逃竄,而受窮受苦的工農百姓卻歡天喜地,這使王誠漢強烈地感到:世道變了,窮人翻身了!他積極追隨紅軍,報名參加了工會,踴躍參加站崗放哨、張貼標語、鬥爭土豪劣紳等革命活動。這年的7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他自願報名參加了河口鎮工人武裝糾察隊(不久改為紅軍獨立營)。糾察隊領導看他雖然個頭矮小,但非常機智靈活,就讓他當了勤務員。

王誠漢參加工人武裝糾察隊不久,母親來到河口鎮看他。這時王誠漢非常想見母親,但又怕被母親領回去當不成紅軍,就躲藏起來未和母親見麵。已經失去丈夫的張氏,對當了紅軍的長子終日牽腸掛肚。以後聽說紅軍轉移到大別山裏,她更是放心不下,時常站在村口,愣愣地望著遠山,為遠去的兒子默默祈禱。一次,她請一位算命先生給兒子算了一卦。算命先生對她說:“你兒子已經死了。”張氏悲痛欲絕,請道士為兒子做了道場,自此便百病纏身,於1936年在貧困饑餓中病逝。氣絕之前,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寶安”的名字。王誠漢隨部隊南北轉戰,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才在河南息縣聽到母親早已不在人世的消息。他為終日思念的苦命的母親灑下了無盡的淚水,並為自己參軍後未能見上母親一麵而留下無盡的悔恨和終生的遺憾。

在嚴酷鬥爭鍛煉下,王誠漢很快成長為一名勇敢頑強的紅軍戰士和基層指揮員。

1931年,在獨立營營長鄧誌高帶領下,王誠漢多次參加打反動民團的戰鬥。在一次襲擊民團的戰鬥中,他死死抱住一個民團團丁不放,盡管他年少力薄,但終於製服敵人,將其俘獲。

1932年7月,正當敵人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的時候,王誠漢患了傷寒病,住進紅軍大別山後方第二分院。當時的紅軍醫院隻是在深山野林之中搭起的一片草棚。為躲避敵人“搜剿”,每天天剛朦朦亮,就把傷員抬到山上分散隱蔽起來,待天黑後再一個一個地抬下山去。如果原有草棚被敵人燒掉,就隻好再選擇地方,臨時砍些樹枝、葛藤、茅草,重新搭起草棚過夜。由於鹽、糧和醫藥奇缺,加上頻繁轉移的顛簸,一些傷病員因病餓和得不到治療而早逝。王誠漢僥幸得以生存,病情轉輕後在醫院任代理司務長。他經常和醫院的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在遊擊隊的掩護下,冒險下山到白區為傷病員籌措糧食和鹽巴。病愈後他被分配到紅軍羅山獨立團任班長。同年12月,該團編入紅25軍,王誠漢被分配到224團3營當通信班長。

1932年10月,紅四方麵軍主力向鄂東北地區轉移以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鬥爭轉入了非常困難的時期。王誠漢所在的紅軍第75師第224團暫時留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933年3月,王誠漢隨部隊參加了郭家河、潘家河、楊泗寨等戰鬥。他作戰勇敢,當年9月被提升為3營8連副排長,12月任排長。此時,敵人正在對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瘋狂叫囂要“砍盡大別山的樹,挖盡共產黨的根”。224團經常活動的天台山、老君山、高山崗、仰丈窩、茅草尖、卡房一帶已經成了無人區。紅軍給養嚴重缺乏,常以樹皮、草根、葛藤根充饑,在艱難困苦中輾轉戰鬥,抗擊敵人。王誠漢經受住了這種艱苦環境的考驗,逐步加深了對共產黨的認識,進一步堅定了革命信念。12月,經連指導員文明第介紹,王誠漢由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1934年8月,王誠漢任第224團2營4連副連長。11月,紅25軍開始長征。25日,224團作為紅25軍的前梯隊進至方城獨樹鎮附近,突然受到敵第40軍115旅和騎兵團的猛烈攻擊。這天恰逢寒潮襲來,雨雪交加,部隊衣著單薄,饑寒交迫,凍僵的手連槍栓都拉不開。在敵人的攻擊下,一度出現混亂。在千鈞一發之際,紅25軍政委吳煥先親自指揮該團就地抵抗,他揮舞大刀帶領部隊與敵人展開肉搏,打退了敵人的猖狂進攻。在吳煥先的鼓舞下,王誠漢協助連長,指揮全連同誌勇敢地參加了這場極為險惡的戰鬥,有幾十名同誌壯烈犧牲,但終於守住了陣地。

1934年12月11日,紅25軍進行整編,第224團分別編入第223團和第225團,王誠漢任第225團第2營第4連副連長,翌年6月任連長。部隊入陝前後,王誠漢率全連相繼參加了三要司戰鬥,庾家河戰鬥,藍田葛牌鎮以南九間房戰鬥,遠程奔襲攻占河南淅川荊紫關戰鬥,山陽袁家溝口戰鬥,攻占甘肅兩當、秦安、隆德縣城戰鬥,馬連鋪、四坡村戰鬥及攻打合水板橋鎮等戰鬥。

1935年9月15日,紅25軍經過10個月的艱苦轉戰,行程近3000公裏,勝利到達陝北延川永坪鎮,成為長征中先期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隊伍。9月18日,紅25軍編入紅十五軍團,王誠漢仍任第225團第4連連長。10月1日,他率全連參加甘泉勞山伏擊戰,打得很出色,受到軍團領導的表揚。在這次戰鬥中,王誠漢擊斃敵營長一名,被獎勵一支駁殼槍和一雙布鞋。當月15日,他率全連參加丁榆林橋攻擊戰。在攻打敵人占據的窯洞時,王誠漢指揮全連搭人梯爬上窯頂,從煙囪口往下丟手榴彈,給敵人以重大殺傷。11月21日至26日,他率全連參加了毛主席親自指揮的直羅鎮戰役。當時的陝北高原已是雪花飄飄的寒冷季節,全連幹部戰士大多沒有棉衣,但在王誠漢的率領下迎著寒風士氣高昂地投入了戰鬥。21日,他們兩次趟過冰冷刺骨的葫蘆河,和兄弟部隊一起攻占了直羅鎮南麵山上的敵人陣地,在戰鬥中王誠漢手部負傷。23日,他不顧手部傷痛,又帶領全連涉河參加了追殲逃敵的戰鬥。在激烈的戰鬥中,一顆子彈從王誠漢左腿主動脈旁邊穿過,血流如注,傷勢很重,幸被一名戰士從陣地上搶救下來。戰鬥結束後,他被送進陝北醫院療傷。傷愈後,他於1936年2月入紅軍大學第三期上幹隊學習了五個月。學習結束,他奉令調到陝北紅30軍任第262團團長,當時他還不滿19歲。

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王誠漢任第129師留守炮兵營副營長,12月改任陝甘寧邊區警衛3團第3營營長。

1938年8月,王誠漢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學習結束後,他急切地希望早日回到抗日前線殺敵立功。但當時學校要抽一批優秀畢業生充實教職員隊伍,他被安排留校工作。在抗大工作的四年間,王誠漢曆任4大隊5隊隊長兼軍事教員,總校4團3營政治教導員,6分校民運科長,3營營長,3大隊大隊長。抗大是一座革命的大熔爐,在這裏王誠漢的文化知識、政治理論水平和軍事理論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通過學習毛澤東同誌的《矛盾論》、《實踐論》,學習社會發展史,又在延安傾聽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誌的報告演講,王誠漢的眼界大開,樸素的階級感情得到進一步升華,革命信念更加堅定。

在抗大工作期間,王誠漢英勇地參加了反“掃蕩”鬥爭。1942年7月,抗大總校駐地漿水鎮、將軍墓周圍不遠處駐紮了許多日、偽軍,距我軍最近的僅有8裏。為配合根據地軍民的反“蠶食”鬥爭,消除敵人對總校的威脅,當時任3營營長的王誠漢和基本科副科長吳恒夫奉命率第3、8、9連和校部警衛連、通信排約400人出動襲擊敵人據點。他們在地方武裝和當地民兵的配合下,在15天內作戰4次,連戰連捷,斃俘日、偽軍40餘人,截獲偽軍搶掠群眾的牲口159頭,解救被敵人擄掠的民夫700餘人,並繳獲了不少軍用物資。隨後,王誠漢又帶領一支小分隊,夜襲了正在將軍墓以東8華裏的一個村莊修築碉堡、設置據點的日軍,把他們攆出了30多裏。

1943年7月,經王誠漢再三請求,組織滿足了他到抗日前線的願望,任命他為太行軍區7分區1團團長。剛到1團,他就指揮該團對駐紮在林縣南麵提登山的偽軍展開進攻戰鬥。由於敵人占據有利地形,我軍火力較弱,未能攻占敵人陣地。兩天後,王誠漢親率偵察排近敵偵察,發現敵人有向林縣轉移的跡象。遂指揮部隊埋伏在敵人必經之路,並令一個連斷敵退路,經前阻後截,殲俘偽軍200餘人。以後,他又率團相繼進行了薄壁、會門戰鬥。1944年初,王誠漢入太行區委黨校參加了8個月的整風學習。1944年4月,日軍開始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以華北方麵軍第12軍為主力,在第1軍一部配合下,向正麵戰場的河南國民黨軍隊進攻。在短短一個月裏,豫西38個縣區淪陷,40萬國民黨軍隊不戰而潰。為粉碎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狂妄計劃,縮小淪陷區,擴大解放區,根據毛主席、黨中央的部署,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決定組成以皮定均為司令員、徐子榮為政治委員的八路軍豫西抗日遊擊支隊。

當年8月,正在太行區委黨校學習的王誠漢,奉命趕到太行軍區李達司令員的辦公室,當麵領受了組建八路軍豫西抗日遊擊支隊第35團的任務。他按照上級指示迅速展開組團工作。35團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5團抽出的三個連、河南林縣獨立大隊改編的兩個連及129師特務連的一個排共600餘人組成,王誠漢任團長、馬易之任政治委員。9月5日王誠漢率剛組建的35團,參加了在林縣郭家園召開的八路軍豫西抗日遊擊支隊誓師大會。他代表全團在大會上講話,表達了“一定要從日寇手裏把豫西奪回來”的堅強決心。6日,他率全團繞道山西陽城,經10多天的急行軍,躍進到黃河邊的濟源縣蓼塢渡口,隨即指揮部隊趁月色朦朧之際,乘三隻並連船舷兩側係滿了大葫蘆的木船,偷渡到黃河對岸,迅速占領了灘頭陣地,擊退了敵河防部隊。緊接著他率部向西挺進,擺脫了駐孟津日軍和洛陽、新安偽軍的堵擊。轉戰中在伊川地區擊退日軍一部的追擊,給敵以重創,掩護支隊向箕山地區挺進,於9月25日到達預定位置——登封、箕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