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驍勇善戰——謝振華(2)(1 / 3)

1947年2月下旬,人民解放軍華東全境部隊整編,撤銷華中野戰軍番號,成立華東野戰軍,所屬部隊統一編為12個縱隊。新10旅編入第12縱隊,改為35旅,覃健調任縱隊副司令員,謝振華任縱隊副政委並兼任35旅政委,汪乃貴任35旅旅長。

為策應華中、中原戰場上的華東野戰軍主力作戰,35旅於3月19日一舉拔除了東(海)、灌(雲)、沭(陽)三縣邊區敵占區中心據點,切斷了敵重要補給線,重新打通了蘇魯通道,扭轉了戰局。為開展淮海區反“清剿”鬥爭,35旅在34旅兩個團配合下,於5月發起淮沭路攻勢,連克胡集、錢集、徐溜等據點,殲敵600餘人,控製了北起沭陽十字橋、南至淮陰五裏莊路段,迫使湯溝、溝間、西馬屯據點之敵先後逃竄,收複了失地,保護了當地群眾麥收。

5月底至6月中旬,12縱隊又攻克灌河南岸重鎮響水口和大新集,粉碎了敵人對鹽阜區北部的“清剿”。僅半年時間,12縱隊淮海地區共作戰3300多次,殲敵7600人,繳獲機槍40挺,小炮10門,槍2000餘支,攻克敵據點40餘處,摧毀敵區、鄉政府49個,恢複失地和擴大新區4000多平方公裏,爭取回歸分子1萬餘人。8月到12月,12縱隊還先後進行了鹽城、益林、李堡等戰役,殲敵2.4萬餘人,恢複了蘇北廣大地區,改變了蘇北地區的鬥爭形勢。

1948年3月,華東野戰軍以第2縱隊、第11縱隊和第12縱隊組成蘇北兵團,由韋國清任司令員,姬鵬飛任政委,覃健任參謀長。調整後的12縱隊由謝振華任司令員,李幹輝任政委,率部進抵兗州擔任阻擊徐州之敵北上的任務,配合山東兵團取得了濟南戰役的勝利。

濟南戰役勝利結束後,10月9日華東野戰軍在山東曲阜召開了師以上幹部作戰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關於“目前形勢與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謝振華等率領12縱隊參加了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要殲滅的主要敵人是黃百韜兵團。黃兵團是蔣介石的嫡係,裝備好,戰鬥力強,5個軍11個師在徐州以東至海州沿線嚴密布防。華東野戰軍首長決心投入主力在碾莊圩圍殲黃兵團主力。12縱隊、2縱隊和中原野戰軍11縱隊,由蘇北兵團指揮,自夏莊、贛榆地區南下,擔負圍殲黃兵團在阿湖、商潭溝地區的部隊。戰役一開始,山東兵團所屬各部隊,首先從北向南切斷黃兵團西退後路。

12縱隊受領任務從東北插入阿湖鎮、新安鎮地區,切斷徐州至海州的鐵路,阻擊敵人向徐州靠攏,配合主力分割圍殲黃兵團五個主力軍。謝振華、李幹輝立即對部隊進行戰鬥動員,使廣大指戰員充分認識擔負切斷黃兵團西退後路任務的重要意義。

為了檢查戰鬥準備的落實情況,謝振華親自跑到35旅所屬各團察看,他還深入到連隊指導戰前的準備。11月6日夜,12縱隊和第2縱隊、中原野戰軍11縱隊一起,在同一個方向上發起進攻。12縱隊35旅主攻紅花埠,得手後向西再攻新安鎮;36旅直取阿湖。35旅先頭部隊接敵不久,正在師指揮所的謝振華接到報告:當麵之敵出現混亂狀態。謝振華當機立斷,乘敵混亂之機,果斷命令部隊迅速占領阿湖、新安鎮,控製鐵路線。

果然,戰鬥發展順利,部隊以迅猛的速度攻占了新安鎮至阿湖地段的鐵路。戰鬥進行了三天,敵人被華東野戰軍各進攻部隊打得建製混亂,節節敗退。9日以後,12縱隊控製了阿湖到新安鎮地段,有效實施了攻點打援的作戰計劃。黃兵團63軍主力被逼向西撤退。

這時,謝振華馬上打電話要求35旅和36旅兩個旅長:要利用有利時機,從阿湖與新安鎮之間向敵兩翼發動進攻,切斷海州至碾莊之間的聯係,阻敵63軍西撤與黃兵團部靠攏。在12縱兩個旅的阻擊下,敵63軍被迫向西南方向潰退,被兄弟縱隊圍殲在窯灣地域。11月19日,12縱隊隨華東野戰軍主力,對碾莊圩的黃兵團主力再次發起進攻,至22日夜間,將其全殲,並擊斃兵團司令黃百韜。圍殲戰的後期,野戰軍司令部命令12縱隊火速南下,經宿遷、睢寧、大三集、張集向徐州東南地區急進,脅迫徐州,並從南向北側擊由徐州東援之敵。

根據野戰軍司令部和兵團部下達給12縱隊的任務,謝振華向各旅布置作戰任務時,著重強調了打下徐州機場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徐州機場是杜聿明集團同南京蔣介石總部聯係的一個重要途徑,打下徐州機場就能迫使徐州同南京的聯係中斷,把敵人從南京向徐州輸送戰爭物資的線路破壞掉,切斷敵空援通路,而且可以動搖敵人固守徐州的決心。35旅奉命接受突襲徐州機場的任務後,先以小分隊展開襲擊活動,打擊機場的守備部隊。

1月26日,35旅105團在敵人毫無覺察的情況下,隱蔽摸進了徐州郊區敵機場。敵機場空勤人員寥寥無幾,主要指揮官逃離機場,徐州國民黨軍總司令劉峙已逃走,副總司令杜聿明下令突圍。謝振華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戰機,立即派出偵察分隊確實弄清敵人的動向,並將敵情報告野戰軍司令部張震參謀長。與此同時,他不失時機地向部隊發出了出擊命令,向突圍之敵猛攻。當謝振華指揮部隊進抵蕭縣和永城之間的公路兩旁時,當麵之敵恰是杜聿明總部的自屬隊。敵人不堪一擊,眨眼間,被俘數百人,重炮、汽車等戰備物資均被繳獲。由於華東野戰軍多路縱隊的包圍和阻擊,杜聿明30多萬軍隊突圍成泡影。

12月2日,12縱隊迂回到大回村、五戶張集一線,又遇敵李彌兵團的部隊企圖向西突圍,謝振華指揮部隊予以沉重打擊,殲敵千餘人,堵住了敵西逃永城的通路,為華東野戰軍主力繼續圍殲杜聿明集團創造了有利態勢。

從1948年12月4日起到1949年1月10日的30多天,華東野戰軍主力從四麵八方向徐州突圍之敵緊縮包圍圈,12縱隊則從蕭縣以南轉到青龍集、李石林、陳官莊以北地區,和兄弟縱隊一起,把杜聿明集團全部合圍於狹小的地域。這時,敵黃維兵團已被中原野戰軍殲滅,杜聿明集團成了“甕中之鱉”,在廣播毛澤東主席《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遭拒絕的情況下,華東野戰軍主力於1949年1月6日下午,向杜聿明集團發動了總攻。

12縱隊作為總攻部隊之一,在夏岩、夏莊地區,對國民黨五大主力軍之一的邱清泉第2兵團主力新5軍展開進攻。36旅從夏岩西北麵投入戰鬥,35旅配合華東野戰軍1縱隊攻打夏莊。36旅執行命令非常堅決,不惜犧牲,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發揚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於1月7日晨前打下了夏岩,殲滅了新5軍一個團。在夏莊,35旅以103、104團配合1縱隊於6日發起攻擊,僅用一天時間,打了一個殲滅戰,殲敵1000餘人。這時,敵李彌兵團部向北突圍,正好落入12縱隊布下的口袋,由李彌親自帶領的1100多人的軍官教導團,除李彌逃跑外,其餘全部被俘。華東野戰軍經過四晝夜激戰,1月10日全殲了杜聿明集團。

根據中央軍委實行全軍統一編製番號的指示,華東野戰軍於1949年2月初,在徐州東北的賈汪召開了縱隊以上幹部會議,傳達中央軍委的整編指示和南下作戰的行動部署,會上宣布12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謝振華任軍長,李幹輝任政委,饒守坤任副軍長,夏光任參謀長,劉仲華任政治部主任。會後,謝振華等率領部隊南進,準備渡江作戰。

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了百萬雄師強渡長江的偉大戰役。30軍在蕪湖對岸以北突破長江天險防線後,由軍政委李幹輝和副軍長饒守坤率兩個師,隨兵團主力向東追殲逃敵。謝振華奉命在蕪湖市擔任軍管會主任,率軍直屬機關和一個師,負責清查殘餘敵人和蕪湖市的治安工作。不久,第2野戰軍第10軍軍長杜義德帶領部隊來蕪湖市接替,謝振華率所部繼續南進,到嘉興平湖地區,與先行南進的兩個師會合,積極進行解放上海的準備工作。

遵照第3野戰軍首長的指示,在上海戰役中,30軍擔任向上海守敵側後實施迂回的作戰任務,截斷上海守敵從浦東向海上逃竄的要道,為進攻市區部隊全殲上海守敵創造有利條件。

5月10日,兵團司令部發布作戰令,30軍為迂回作戰的第一梯隊,5月16日24時前攻占川沙、白龍港地區。謝振華和李幹輝馬上召開各師師長、政委會議,決定88師、89師為軍的第一梯隊,由謝振華帶精幹指揮所隨行指揮。

5月13日下午4時,第一梯隊兵分兩路,由平湖出發,沿公路、海堤向川沙、白龍港急進。時值梅雨季節,道路泥濘,部隊行進艱難。謝振華棄馬步行。軍長和大家一樣步行,廣大指戰員深受鼓舞,使他們更加堅定了勝利的信心,不顧一切疲勞,你追我趕,奮力前進。兩天不到的時間,部隊經金山,奪奉賢,取南彙,邊走邊打;掃除小股敵人的阻撓,行軍200多華裏,終於比野戰軍司令部規定的期限提前一天趕到川沙以南的江家路鎮。謝振華不顧勞累,迅速看過地形,他還從戰俘口中了解到,敵51軍已於前三天進駐川沙、白龍港地域,現正忙於作頑抗準備,川沙城裏隻有不足千人的敵軍和地方土頑部隊。經過深思熟慮,他乘守敵設防薄弱之機,當即命令89師先頭部隊265團直撲川沙。守敵猝不及防,驚疑飛兵天降,頓時陷於混亂,被殲700餘人,倉皇放棄川沙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