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善和(1915~1991),湖南省茶陵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8軍第23師政治部宣傳幹事,紅六軍團第17師50團特派員,軍團保衛局科長,第16師特派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組織股股長,野戰軍政治部保衛部科長,總部巡視團保衛組組長,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後勤部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旅政治委員,軍區司令部軍械處處長,中共河南商城縣委書記,中共鄂豫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工兵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軍區工兵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工兵指揮所司令員,解放軍高級工兵學校校長,工程兵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烏魯木齊軍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譚善和,曾用名毅峰,1915年3月1日出生於湖南省茶陵縣齡舫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中洲村。
茶陵縣位於湖南省東部,與江西省的井岡山區毗連。在茶陵境內的洣江邊,有一尊宋代鑄造的鐵牛遠近聞名。800年來,泛濫的洪水不能將它卷走;雨雪風霜不能將它鏽蝕。耿直、倔強的茶陵人於是常以鐵牛——“茶陵牛”自喻,連毛澤東也諳熟這一掌故,多次表揚茶陵籍的紅軍戰士,像“茶陵牛”一樣忠實堅定。
譚善和的童年,是在艱難困苦中度過的。他的家境十分貧寒,隻有一畝沙地和一間草屋,父親譚寶雲租種了地主幾畝田,農忙時作田,農閑時給木材商放木排,母親終年給鄉鄰彈棉花掙幾個錢。為貼補家用,年僅五歲的譚善和就已開始上山砍柴,有一次失腳從山上跌落下來,幾乎摔死。七歲那年,父親咬著牙供他上了私塾,可是才念會《三字經》和《百家姓》,就因交不起學費而停學了。
少年譚善和已具有“茶陵牛”的倔勁,八歲時,一位族中長輩打了他,他竟敢還手,結果差一點被拉到嗣堂去受重罰。
1926年,共產黨員譚家旺、羅青山、羅普生等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回到齡舫,組織起農民協會。譚善和參加了農民協會下屬的童子軍,做一些放哨、查路條的工作,也跟著大人遊鬥過土豪劣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對少年譚善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27年5月,馬日事變後,白色恐怖籠罩了茶陵,譚家旺等出走,羅普生犧牲,僅中洲村的革命群眾就有四人被國民黨反動軍隊槍殺。向往革命的譚善和沒有動搖,他與哥哥一起給井岡山上毛澤東領導的紅軍送糧時,曾要求留下來當一名紅軍戰士,因年齡太小而未被接受。
1930年1月,譚家述領導的湘東南遊擊隊打回茶陵,齡舫也爆發了農民暴動,成立了鄉蘇維埃政府。譚善和的父親譚寶雲擔任了鄉蘇維埃的土地委員,哥哥譚和仔當了赤衛隊員,譚善和參加了少年先鋒隊,身背一柄梭鏢,跟隨父兄打土豪,分田地,組織蘇維埃。不久,國民黨63師的一個團開進齡舫,殘酷鎮壓革命群眾,譚善和與父親、哥哥躲了出去。敵人找不到他們父子,就把留在家中的譚善和的姐姐譚黃梅殺害。
麵對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暴行,譚善和想起了同鄉共產黨員譚家述、譚餘保鼓勵他的話——“茶陵人革命最堅決!”他下決心參軍。7月的一天,譚善和找到了譚家述,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湘東南遊擊大隊。兩個多月後,湘東特委按照紅軍總政委毛澤東的建議,將湘東和贛西的紅軍遊擊隊、赤衛隊集中起來,整編為正規紅軍湘東獨立師。譚善和在獨立師譚家述任團長、王震任政委的3團7連當戰士。
15歲的譚善和作戰勇敢、不怕犧牲,第一次參加戰鬥就受到師政委譚思聰的表揚,很快就背上了全班僅有的一支鋼槍。他接連參加了皇圖嶺、礱山口、蓮花坪等戰鬥,由於表現突出,1931年被吸收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宣傳員。他雖識字不多,但積極性很高,每天提著石灰桶能刷寫十幾條標語。
1932年,部隊整編為紅8軍,譚善和提升為紅8軍23師政治部黨支部書記、宣傳幹事,參加了配合中央紅軍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的曆次戰鬥。1933年6月,紅8軍與湘鄂贛蘇區的紅18軍合編為紅六軍團,譚善和擔任紅六軍團17師50團特派員。特派員主要是做鞏固部隊和鋤奸保衛工作,但譚善和仍和以前一樣,戰鬥一打響就奔向作戰第一線。在江西泰和縣早禾市與國民黨羅卓英部作戰時,他被打斷左手腕骨,不得不進醫院治療休養了四個月。
休養期間父親來看他,告訴他母親被國民黨軍隊抓走,乘船過江時投水身亡。驚聞母親被國民黨軍隊逼死,譚善和悲憤交加,向父親表示:一定要革命到底,一定不會給家裏丟人。這次相見也是他與父親的訣別,從此後他就再也沒有見過老人家。
傷愈歸隊,他改任17師49團特派員。在湖南永興縣的石灰橋戰鬥中他又第二次負傷。這時,紅六軍團已奉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命令,開始撤離湘贛根據地向湘中轉移。譚善和沒有留下來養傷,帶傷隨部隊踏上了戰略轉移的征途。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軍團長蕭克、軍團政委王震率領下,連續作戰80天,衝破近10萬國民黨軍隊的堵截,行程2500公裏,來到湘鄂川黔邊界。在貴州石阡縣的甘溪遭遇戰中,紅六軍團被桂係的國民黨廖磊部截成三段。譚善和按照軍團參謀長李達的命令,將被敵人打散的49團、51團各一部共400多人臨時組編成特務營,並兼任營政委。他帶領特務營隨李達按原定方向前進,尋找紅3軍和賀龍軍長。特務營在黔東梵淨山區轉戰九天,消滅了幾股突然遭遇的保安團,10月15日終於在貴州沿河縣的水田壩遇到了紅3軍部隊,當晚見到了賀龍軍長和關向應政委。
與紅3軍彙合後,譚善和雖已極度疲勞,但他仍率特務營配合紅3軍作戰四天,將貴州軍閥王家烈的李成章旅擊潰,保證了紅3軍與紅六軍團主力的勝利會師。10月26日,賀龍、關向應和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兩支紅軍部隊在四川酉陽縣南腰界召開了會師大會。與此同時,紅3軍恢複了紅二軍團番號。此後,兩軍並肩作戰,在湘鄂川黔地區,創建了10餘個縣的新根據地。
兩軍團會師後不久,譚善和調紅六軍團保衛局任一科科長,負責偵察工作。六軍團保衛局同時兼湘鄂川黔省委的保衛局,工作繁忙。這期間譚善和帶領偵察人員在貴州黃平縣扣留過一些外國傳教士,其中一位瑞士籍的英國傳教士薄複禮被保衛局隨軍羈押長達一年多時間。譚善和對這位傳教士以禮相待。薄複禮獲釋後並不忌恨紅軍,在他寫的回憶錄《一個被扣留的傳教士自述》中,比較真實、客觀地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
1935年春,譚善和在湖南大庸縣的後坪戰鬥中第三次負傷,這次是一顆子彈穿透了他的右腿。他忍著傷痛堅持行軍作戰,參加了在湖南桑植縣殲敵六個整團的陳家河戰鬥、在湖北鹹豐縣殲敵41師的忠堡戰鬥和在湖北宣恩縣殲敵85師的板栗園戰鬥。
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在湘鄂川黔英勇作戰10個月,殲滅國民黨軍隊2萬多人,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這時,蔣介石急忙調集了100多個團的兵力,下狠心要把紅軍在南方的最後一塊根據地“蕩平”。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譚善和由紅六軍團保衛局調到新組建的16師擔任特派員。在紅二、六軍團轉戰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的長征路上,16師是紅六軍團的後衛,譚善和大部分時間走在16師的後衛團,收容掉隊人員,阻擊追趕上來的敵人。16師部隊成分較新,如48團就是由龍永獨立團、永順獨立團升級合編的,譚善和千方百計鼓舞戰士們的士氣,鞏固部隊。
爬雪山、過草地時,蕭克、王震指示走在軍團後尾的譚善和:“要盡可能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多收容一個也是好的。”他堅決執行,把自己的馬讓給傷病員騎,把自己的幹糧讓給掉隊人員吃,還常常幫助體弱的同誌背槍背行李,為避免部隊的非戰鬥減員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
1936年10月,由紅二、六軍團組成的紅二方麵軍與紅一、四方麵軍勝利地會師甘肅會寧。譚善和聽說中央辦了紅軍大學,就向王震政委講了想去學習的願望。他的請求得到批準,遂即來到陝西保安,入紅軍大學學習。1937年1月紅軍大學遷至延安,不久更名為抗日軍政大學,譚善和任2隊5組組長。5組學員中有師長、團長,還有新來參加革命的大學生,譚善和與大家一起刻苦學習,在思想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程度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1937年10月,他作為抗大一期學員畢業。
中央組織部把譚善和分配到特科工作,可他說什麼也不願意留在後方,堅決要求上前線去,到有仗打的地方去。他住在中央組織部招待所,磨了20多天,“茶陵牛”的牛勁終於感動了有關領導,他被重新分配到八路軍總部特務(警衛)團,任政治處組織保衛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