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再版前言(1 / 3)

--深切懷念馬老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反映西北革命鬥爭曆史的長篇人物傳記《群山--馬文瑞與西北革命》出版麵世巳經過去了十餘年。這些年來,世界和我們的國家發生了許多許多的事情,我個人的生活也有了不小的變化。我所尊敬並深入了解過的此書主人公--西北革命的領導人之一馬文瑞同誌,以及他和他的戰友們所生活和奮鬥過的那個極不尋常的時代,都巳經隨著他們的相繼辭世而變得更加遙遠了。我自己也由開始撰寫這本書時的一個熱血青年,進入了“知天命”的年齡。連親手給這部書頒過獎的文壇巨匠劉白羽先生也已作古。但許多關於《群山》的往事和動人情景,卻還曆曆在目,或總在心頭縈繞。值此《群山》再版之時,把這些講述給親愛的讀者,或許也是作者的一種責任。

“你為什麼會想到寫這樣一本書呢?”“是什麼激發了你的創作靈感?”不止一次地有記者或讀者提出過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卻很少正麵回答。其實那答案是掩隱在作品的字裏行間。概括地講,就是因為敬仰和熱愛。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馬文瑞及他的那個時代中眾多的人物和往事的由衷敬仰,對於偏遠的西北一隅,那至今被人們奉為“聖地”的金色淨土深切的眷戀。這在本書的《序曲》之中,有較為集中、直接的體現。那些來自曆史的真實的燃燒著激情的火熱文字,至今讓自己讀起來都會感到滾燙激動。

1994年夏季,當《群山》出版前夕,在陝南秦巴山中一座美麗的水庫旁,我陪同馬老,在碧水綠林邊一座賓館小樓中居住了二十多天,任務就是審讀長篇曆史傳記《群山》文稿。那時馬老已是年近九旬。每天早餐和晚飯後,我們都會在院子裏漫步一小會兒。眼前,山明水秀、鳥語花香,但再美的風景也不能引起他老人家的注意。他老人家依然沉浸在曆史的回憶和青春歲月的回味體驗之中。往事的複活與再現,使腥風血雨中走來的老革命,再度沉浸在鬥爭故事的激越中。無論是清風習習,還是綠柳婆娑,都仿佛並不存在。老人的麵容興奮得泛紅,的確像回到了年輕時代的崢嶸歲月。在我們心照不宣的境況之中,老人家長久地沉默著,緩慢地邁動著腳步。有時偶爾也會站立下來,深情地眺望遠處林木覆蓋的山峰和縈繞在山頭上的雲霧……一個人,當他在年近九旬的時候,還能夠念念不忘遙遠的青春歲月,還能夠深深沉浸在早年往事的回味之中,那是一種怎樣的堅定與執著呀!我默然地站在他的身邊,想象領悟著他那高山大海一樣博大寬闊的胸懷。

就是在那些日子裏,馬老按照出版社的請求,把《群山》的書稿從頭至尾審閱了一遍。他看得很細很慢,也很認真。每天上午,大約有三四個小時,老人家都在伏案工作。五十萬字的文稿,一連二十多天埋頭審閱。老人家樂此不疲,幾乎在書稿的每一頁都動筆作了修改的標記。有時是一個日期,有時是一個人名,有時是對一個評價詞語分寸的把握,甚至有些地方某一個字打印模糊,他也會用碳素筆描寫清晰。每天讀至某一頁、某一段,到了吃飯的時候,老人家總會在那裏作一個標記,以便下次接著再讀。這些不僅是他的閱讀習慣,更體現了他的認真態度。書稿審讀完了,他又用了一周時間,同我麵對麵坐下來,挨個兒對每一處的修改懇切地作了說明,或者以討論商榷的語氣征尋我的意見,直至完全達到共識,才確定下來。這使得我再一次有機會聆聽他對某些重要曆史細節的敘述和評說,感受他老人家那親切和藹、娓娓動聽的談吐。今天回憶起來,那該是多麼寶貴而難得的一次長時間、近距離同一位傑出曆史人物的特別接觸,感受到了如沐春風般的愜意。至今難以忘懷老人家那慈祥深邃的目光中透出的熱望和激情。那是閃爍著青春烈焰的、全然忘卻了人生的現實處境和別的一切的一種專注的目光。你麵對這樣的目光,你的確是在閱讀一本比你所寫的那本書更要生動豐富的大書。你所產生的感受是永誌難忘的。人生難得如此的大機遇、大享受!在談到自已的曆史功績時,馬老總是說,個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在曆史評價上寧低勿高,寧可個人吃點兒“虧”,也不要絲毫誇大自己的曆史作用。我堅信他講這話是真誠的,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審讀中他提出的許多重要的修改意見,都體現了上述的精神。參與這一項工作,同馬老朝夕相處,耳濡目染,使我對他老人家謙虛謹慎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有了更深入貼切的了解。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寬廣胸襟和高尚情操。“客觀公正地把握評價曆史的尺度,毫不誇大傳主在曆史前進中的作用。”嚴格遵照這樣的曆史觀講述曆史,這也是《群山》出版之後,在黨史學界和西北老革命中以及文學界都得到了普遍讚許的一個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