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葛根湯、治傷風項背強,身熱自汗,為柔痙。此邪在太陽,仍兼陽明。
嫩桂枝(一錢)、白芍(錢半)、粉葛(錢半)、老生薑、炙草(各一錢)水煎熱服,仍欲微似有汗,則風邪自出,汗孔自閉。又,桂枝防風湯,見後乳子傷寒。
治太陽傷寒,頭痛身熱,身體頸項俱強,無汗,為剛痙。原方用栝樓桂枝湯,見上。按此二症,重者,時方用人參敗毒飲代之;輕者《醫學心悟》用加味香蘇飲代之。
人參敗毒散、治大人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晴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目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痹。並治諸瘡斑疹及噤口痢。凡病在上部,宜加薄荷三四分。
人參、茯苓、枳殼、桔梗、前胡、柴胡、羌活、獨活、川芎(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二煩熱口渴,加黃芩一錢,水煎熱服,微汗即解。治噤口痢,加陳倉米二錢,名倉廩散。
香港腳,加大黃、蒼術漂各一錢。膚癢,加蟬蛻九個。有風熱,加荊芥、防風,亦治腸風下血。本方去人參,加連翹一錢、銀花二錢,治瘡毒。
加味香蘇飲、治四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聲重,惡食嘔逆,咳嗽,或胸膈紫蘇葉(錢半)、香附、陳皮(各一錢二分)、炙草(七分)、川芎(五分)、荊芥、秦艽、防風、蔓荊子(各一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微敷似汗即解。前症若頭腦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蔥白二根。自汗惡風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錢。若在春夏之交,不便用桂枝,即加白術一錢五分。若兼停食,胸膈痞悶,加山楂、麥芽、蘿卜子各一錢五分。若太陽本症未罷,更兼口渴溺澀者,此為膀胱腑症,加茯苓錢半、車前一錢。喘嗽,加桔梗、前胡各錢半,杏仁七枚,打碎。咽喉腫痛,去香附、生薑,加桔梗、蒡子各錢半,薄荷五分。若便秘,加枳殼、蘿卜子各錢半,仍用罨法、蜜導法。
蔥豉湯、治傷寒初覺頭痛,身熱無汗,脈洪便溏。用連須蔥白十四根、淡豆豉一兩,水煎服。如無汗,加葛根三錢。邪初在表,宜用此散之,免用麻黃湯之多所顧忌也。本方去豆豉,加生薑五錢,名連須蔥白湯,治同。
通關散、凡一切感冒,用皂角,去邊弦及蟲注者,二錢,生半夏三錢,共研細末,每用少許吹鼻孔,得嚏則輕。無藥處,單用皂角末亦可。搐鼻散尤妙,見下客忤。
治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此太陽陽明已罷,尚未解,傳入少陽半表半裏。宜和解,用小柴胡湯加防風。人參七分,柴胡、黃芩、製半夏、北防風各一錢,炙草五分,老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防風當歸湯、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麵搖,口噤,背反張,太陽兼陽明。宜去風養血。
北防風、生地(各錢半)、當歸(二錢)、川芎(一錢)、水煎服。
附子散、治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頸項強直,頭搖口噤,此由汗多亡陽青化桂、川附片(各七分)、漂白術(錢半)、川芎(一錢)、獨活(八分)、大紅棗(五枚)、水煎冷服。
當歸四逆湯、治小兒血虛體弱,寒邪傷榮,以致眼目上翻,身體反張,蓋太陽主筋病也當歸身、嫩桂枝、炒白芍(以上各三錢)、木通、炙草(各一錢半)、北細辛(一錢)、大紅棗(五枚水煎熱服。兒小者減半,或乳母同服。
驚風辟妄一曰類搐幼科所雲驚風餘症也,其實則為暑為瘧為痢為咳嗽為丹毒為瘡痘為霍亂為客忤中惡,各審其症,一藥可愈。若藥不對症,延久熱盛,小兒陰血未充,不時壯熱,則神氣昏悶;血不榮筋,則手足搐掣。正與《內經》之諸熱瞀縱皆屬於火之例相符,故以諸症,皆列類搐條下,各根據本門用方,庶與誤搐非搐之寒熱虛實不相混。
一曰類搐暑證陽暑,即中熱、是也。其症初起麵垢,身熱自汗,煩躁不安,唇舌皆赤,氣出如火,大白虎湯、治陽暑發熱頭痛,大渴大汗,便秘尿赤,煩躁不安。
熟石膏(三錢)、知母(二錢)、炙草(一錢)、晚稻米(一兩)、水煎服。
卻暑丹、治小兒傷暑,誤用風藥致心神昏悶,煩躁不安,甚則搐搦。
漂白術、白茯苓、豬苓、澤瀉、炙草、黃芩(各五錢)、青化桂川黃連(各三錢)、鏡辰砂(二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二三丸,麥冬湯下,或十中取一。加麥冬煎服亦可。如陽暑脈虛兼吐瀉者,取此方十分之二,去黃連、黃芩,加香薷八分,扁豆一錢,薑一片,水煎,溫涼服。
益元散(即六一散)滑石(三兩,水飛過)、甘草(五錢)共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此為治暑要藥。方內加辰砂,水飛,二錢,尤好。
一曰類搐陰暑膏粱之兒,畏暑貪涼,不避寒風,或居深堂廣廈,乍寒乍熱,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於肌表,其症頭痛無汗惡寒,身體拘急,四肢酸痛。此以夏月受寒,雖名陰暑,實傷於寒也。
治宜溫散,無汗用五積散。前症兼有汗口渴、惡寒發熱,用清暑益氣湯。
五積散、治陰暑受寒,頭痛無汗惡寒,身體拘急,四肢酸痛。
白芷、廣皮、川樸、桔梗(各七分)、枳殼(五分)、川芎、當歸、白芍、雲苓(各一錢)、漂蒼術製半夏、嫩桂枝(各八分)、炮薑、炙草(各五分)、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服。
清暑益氣湯、治傷暑煩熱自汗,口渴,惡寒發熱。
人參(六分)、炙黃、漂白術、粉葛(各一錢)、澤瀉、黃柏、青皮、神曲(煨)、炙草(各五分五味子(捶扁,三分)、生薑(二片)、大棗(三枚)、水煎熱服。
如兼腹痛泄瀉,去黃柏,加炒白芍、茯苓各錢半。
通治千金消暑丸、治中暑昏悶,並伏暑停食嘔吐泄瀉。
半夏(醋炙,四兩)、茯苓、甘草(各二兩)研細末、薑汁和丸,綠豆大,每五六十丸,開水下。如昏迷不醒,即碾灌之。又方,去茯苓、甘草,加貝母四兩,如前法和丸,治中暑甚效。
一曰類搐小兒中暑吐瀉或卒然昏倒背陰側柏葉搗汁三匙,生蜜三匙,井水一杯,開水一杯,調灌即愈。
一曰類搐瘧疾其症初起,嗬欠煩悶,發熱口渴,麵帶黃白,額有汗,一哭汗出,其熱稍減,不久複熱如故,喉內痰鳴,一哭即嘔,嘔則痰出,每日如此者,即瘧病也。此症為少陽為主,早能和解表裏,則瘧邪霍然而散。多有誤認驚風,輕施鎮墜,阻遏榮衛,邪不得出,以致神情憒亂,臨瘧而搐。宜用清脾飲解之。餘詳後“瘧疾”。
清脾飲、治小兒熱瘧作搐,不必治搐,惟治其瘧。
青皮、陳皮、柴胡、漂白術、雲苓、草果仁、製半夏、川濃樸(各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臨發前一時熱服,三次必效。又方,未發前一時,以蛇蛻塞鼻,男左女右,過時取去,效。餘詳後簡便方。
一曰類搐痢疾其症初起,兩眉經、而多啼,由腹痛也。煩躁不安,由裏急後重也。數至廁而不能便,或赤白相兼,或單紅單白,是其候也。按此症雖由內傷飲食,莫不由外感而發。但以人參敗毒散加陳倉米三錢散之,其病即減。設有飲食停滯,輕則消導之,重則疏通之,去其積垢,無不愈者。又單方,香菌五錢,紅糖、白糖各二錢五分,煎湯服之立愈。餘詳後“痢疾”。
一曰類搐咳嗽其症初起,麵赤唇紅,氣粗發熱,咳來痰鳴,或眼胞微浮,額上汗出。此外有感冒,寒熱傷肺,急宜疏解。若寒者應辛散而反涼瀉,熱者應涼瀉而用浮升,以致聲音不轉,眼翻手搐,宜用《集成》金粟丹。惟初起疏解,原未立方,茲擬仍用人參敗毒散加杏仁七枚,煎服二三劑。人參敗毒散見“誤搐”。餘症並詳內科“咳嗽”。
一曰類搐小兒咳嗽不出聲紫菀微炒研末,杏仁去皮尖研如泥,等分,煉蜜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五味子七粒煎一曰類搐肺實咳嗽痰喘葶藶子,隔紙炒為末,棗肉為丸如龍眼核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一曰類搐小兒痰壅喘咳川貝母五錢,用淡薑湯潤濕,飯上蒸過,甘草半生半熟二錢五分,其研細末,砂糖為丸龍眼核大,每一丸,米飲化服。
一曰類搐小兒百嗽不止生薑自然汁一杯聽用,蜂蜜四兩煉熟聽用,每用薑汁一匙,蜜二匙,白湯調服,每日五一曰類搐丹毒其症由心火熾盛,熱與血搏,或起於手足,或發於頭麵胸背,遊移上下,赤如丹砂,形如錦紋,其痛非常。凡自胸腹而散於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而胸腹者難治。法宜砭,去惡血,內服《集成》沆瀣丹,方見“痢疾”,庶不致內攻作搐。倘醫者不知針砭,僅妄用搽敷,必致作搐而死。或服連翹敗毒散,方見“誤搐”,加牛蒡亦可。
瓷鋒砭法∶見後“丹毒”。
總治十種丹毒∶俱見後“丹毒”。
一曰類搐瘡癰按瘡癤疥癬,小兒獨多,治宜清熱解毒,宜內托解毒,倘毒未先解,誤用砒硫等毒藥搽之,逼毒內入,以致瘡忽自平,其症腹脹便秘,尿赤,麵無血色,目閉不開,手足搐動,此毒瓦斯內致也。與外科之癰疽,偶傷風濕而手足搐搦者不侔,此宜速服雄黃解毒丸微下之,瘡出則吉,不出加喘者死。方見後“中惡”。
一曰類搐霍亂其症先傷於食,後感風寒,邪正相爭,心腹絞痛,有上吐下瀉者,其症稍輕。有上不得吐、下不得泄者,所以煩躁悶亂,俗名幹霍亂,即絞腸痧。其症最急,速宜服鹽湯探吐之,乃用藿香正氣散,分理其陰陽也。
藿香正氣散、治內傷脾胃,外感風寒,吐瀉霍亂等症。
藿香枝、紫蘇葉、大腹皮、廣皮、桔梗、雲苓、法半夏、神曲、白芷(各一錢)、川濃樸炙甘草(各五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服。
凡霍亂吐瀉腹痛,忌用熱湯,犯之必死,須待其吐瀉後兩時入服藥過後,胃氣稍複,渴凡霍亂嘔吐不能受納藥食,速以新汲水和百沸湯各一杯,調勻,名陰陽湯,飲數口即定凡痰瘧及宿食惡毒之物,阻隔中焦,腹脹欲作霍亂,急以鹽湯頓服探吐盡痰,食即安。
霍亂吐瀉諸藥不效,綠豆、胡椒各二十一粒,研細,水煎一盅,加新汲水一盅,調服即安。又方,以六一散一二錢,濃薑湯調服,夏日更妙。六一散,即益元散,見上“傷暑”。
一曰類搐幹霍亂即絞腸痧。忽然心腹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泄,痰壅腹脹,手足厥冷。急以食鹽一兩、生薑五錢,同炒黑色,水一碗煎湯溫服,良久以指探喉中令吐之,或不吐即瀉而愈。
絞腸痧亦有陰陽,陰痧,手足冷,看其身上有紅點,以燈火於紅點上淬之。陽痧,腹痛手足暖,以針刺兩大拇指甲內側離肉一韭葉許,出血即安。仍先自兩臂捩下其惡血,令聚指一曰類搐凡發痧手足冷腹痛用溫水一碗,令病患伏臥凳上,以手蘸水,拍其兩膝彎,名委中穴,看其有紫黑點現,以針刺出惡血即愈。又法,以香油拍兩手曲池穴,即兩肘內彎處,以苧麻蘸油戛之,刮起紫疹即愈。近時用光錢蘸油刮兩肘彎並背上出痧,甚效。
驚風辟妄一曰非搐(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即幼科之慢驚慢脾風,其詞自相矛盾,其方治無一效。故《集成》以非搐辨之,引夏禹鑄之言曰,世人均稱慢驚,予獨曰慢證,蓋此證多成於大病之後,庸工一見病愈,遂不防守去路,或初誤汗、誤下、吐瀉,久而脾胃虛極,故成慢證,慢證何驚之有!彼庸醫見兒眼翻手搐握拳,形狀似驚,故以驚名之。一作驚治,或推拿、或火,是猶兒已落井而又下石也。
急以六君子湯加桂附及理中湯加附子等藥,稍可救之。凡四肢厥冷,宜用蔥薑同搗,炒溫熨其胸腹。或以硫黃五分、胡椒一分,薑汁調敷臍上,膏藥蓋之。市上所賣治急慢驚風丸藥,乃抱龍丸、牛黃丸之類,急驚服之有效,若遇慢驚則速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