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袁明華:書香來自耕讀緣(2)(1 / 2)

當然袁明華還有另一手,即他用了大概5年時間,將“岡底斯”品牌變成了中國燃氣壁掛爐領域裏的佼佼者,獲科技部等多項獎項,這是他在中國製造方麵的成績。這方麵的成績,他在文人圈中講得很少。很多人對他說,跟你20多年前相比,你可以安耽了,小名小利都有了,吃吃用用這輩子也花不完了。可是袁明華不,他是一個停不下來的人,他有著一個遠方的夢,這個夢是西藏嗎?可遠比西藏要遠呢!

他先是在川西丹巴縣的巴底鄉資助了一所藏族希望小學。2011年我隨袁明華夫婦等一行人去了那所小學,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禮。看到孩子和家長的淳樸的臉,連我這種凡事都不太相信的人,也會受到感染。唯有付出,不求回報,如果要說有回報,那就是一份溫暖一份安心,因為孩子們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他們去,而耕讀緣帶去的不隻是書本、書包或者學費什麼的,更是為孩子打開了一扇窗。有一次是袁明華的夫人高穎單獨去了那裏,她發動那裏的學生參加一次關於“善文化”的網絡征文大賽,可是到了截稿的那一個晚上,山裏停電了(這是常事),沒有網絡,稿子也發不出去,而當組委會知道這個事情後,破例同意他們在來電後把稿子發過去。後來果然有山區的孩子在征文中獲獎。這樣的獎多有鼓勵的含義,因為山區的孩子一旦目光越過家鄉的崇山峻嶺,他們看到的絕對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相信這個世界的善良和美好,才是最為重要的。

後來,袁明華又代表嶽父嶽母去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牧區新建了一所希望小學。那裏還保留了遊牧的特點,在季節的轉換中,在跟著父母的遷徙中,孩子是居無定所的,現在有了希望小學,孩子可以住讀,這不知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啊!而在這樣的活動中,實際上又體現了“耕讀緣”的文化精神,即共享知識的平等,共享美好的生活。

有一次,在瀘沽湖邊的一家青年旅舍裏,袁明華和旅舍的主人談起了做希望小學的體會。那主人做這個也有好多年了,但他和袁明華的做法不完全相同,他是極其精細的設計每一個細節,即要做到每一分錢的花費都要有出處,而袁明華則是粗放型的,是戰略性的,戰術性的東西他會找具體的人來操作,因為他知道,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十分不易的,既然叫耕讀緣,因為最後還是要講“緣”,緣是什麼呢,佛教裏講因緣,而詩歌或流行歌曲裏就很可能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這一眼不看不要緊,一看可能一生都會改變……袁明華是相信這一眼的,所以他在當初就想好了耕讀緣這個名稱,因為他深知,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如果沒有恢複高考,他可能還是一個農民,或許開了個飯店,有了點小錢,但那真是自己的理想嗎?耕者有其田,這不算什麼,讀者有其書,這也不算什麼,耕者有書讀,讀者有田耕,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大夢呢!中國的現狀,特別東南沿海地區,農民因為土地的流轉和城鎮化,現在手裏也有錢了,但這個錢能長久嗎,農民如果沒有了土地又沒有了書本,那好日子會長久嗎?

耕讀緣希望小學,走出了餘杭,走出了杭州,走到了四川,走到了青海。這是艱難的開始,這又是沒有終點的開始,那些他們結對的孩子,一到假日就會想辦法給他們打電話,有時漸漸是一句問候,都會讓袁明華濕了眼眶。

這或許扯遠了,但這確是袁明華經常在思考的問題,也是他想把耕讀緣辦好的一個動力所在。

生活中的袁明華是個率性的人,大嗓門,好遊走,古道熱腸,又好新生事物。早幾年我嘲笑他還在用筆寫作,可是這一兩年,他從博客玩到微博,手指比以前不知靈活了多少倍,去非洲去南極北極時手機拍照片也玩得極其嫻熟。他比以前又多了一個角色,即旅行者的角色。在國內,他偏好行走西部。客觀地說,他的攝影還隻是入門級水平,但他又偏好去拍地球上的古樹,然後將它們作為自己抒寫的對象,一個可以獨愴然而涕下的傾訴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