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袁明華:書香來自耕讀緣(1)(1 / 2)

最早接觸到“耕讀緣”這三個字,大約是在2000年年底,餘杭臨平開出了第一家書吧,名字就叫耕讀緣,地點是在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樓上。

一開始是十分新鮮和好奇的。因為原先印象中,“耕讀”二字大多出現在古村落的牆上和牌匾上,耕讀人家、耕讀世家,耕讀傳家……反正這是中國農業社會裏亦耕亦讀的一種寫照吧,可現在出現在都市裏麵,也算是個新鮮事物。不僅如此,書吧的每一個包廂名,竟然是一部名作的名字,如海明威之《老人與海》,馬原之《岡底斯的誘惑》,王旭烽之《南方有嘉木》等,印象中“耕讀緣”三個字是賈平凹題的,“大元讀書台”是餘華題的。坐在書吧,感覺自己像一個皇帝,坐擁書城,墨香飄逸。要書,書會送過來;要茶,茶會端過來……記得創辦時的首場活動,耕讀緣請來了剛出道的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得主韓寒,讓他跟中學生們見麵,作為車手的韓寒是自己開車從上海過來的,那個車停在那裏,引來無數小粉絲的圍觀。

耕讀緣的閃亮登場,無疑是吸引人的。此前,杭州開出了純真年代書吧,全國其他城市,也都有此類書吧冒出來,而耕讀緣書吧的主人袁明華,跟純真年代的盛子潮朱錦繡夫婦又是朋友,他寫小說寫散文,尤其是早年還寫評論,這是蠻少見的。

袁明華曾是一名中學老師,20世紀80年代後期被選派去援藏支教。這是徹底改變他命運的一次遠行,也是他的一次理想之行,在那裏他迷上了岡底斯山脈,喚醒了他的文學夢。如果不出意外,他可能會好好教書,或者當一名作家。

然而1989年注定是個分界線,有些人沉默或沉淪了,有些人崛起或發跡了。潔白的哈達也難以遮擋飛沙走石,因為熱血,因為青春,也為了堅持心中的理想,袁明華無奈地離開了西藏,然後又流落至成都,最後才被迫回到了家鄉。

一介書生終於一頭紮進了生活,他成了一名體製外的人。

那時流行一個詞叫下海。海是什麼呢?有一次他和另一位教師朋友東借西借湊足了錢,心想過年賣大氣泡很簡單也很有得賺,於是就進足了貨,終於到了開賣的日子,誰知幾乎所有的大氣泡一打氣就爆了——這夠黑色幽默。

那幾年絲綢被麵生意也很行俏,常有北方生意人來杭州餘杭一帶轉悠。終於有一天袁明華拉了一車的被麵到了沂蒙山區,袁明華又一次交了學費,任何騙局實際上都是不甚高明,甚至都是低智商的,那麼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地上當呢?說白了,還是上了感情的當。想想革命老區,又是“老幹部”出麵,怎麼能不相信呢?

大概用了10年時間,交了10年學費。10年,他做燃料做石油做電器做空調做飲水機做他認為能賺錢的一切生意,當然也做牛做馬做狗——角色從辦公室主任到總經理助理到總經理等;10年間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在世紀末的某個早晨,他突然想到要辦一個書吧,辦一所培訓學校……其實這個想法由來已久,他還是留著一根文化人的尾巴,以前是暫時藏起來了,就像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一有機會就要表現我們的力量。

這就是耕讀緣的由來。從寫作培訓起家,漸漸發展成外語、舞蹈、繪畫、圍棋、跆拳道等多門類的文化教育培訓機構。從外聘兼職老師,到有自己的管理團隊和專職老師,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說白了,這既是教師情結,又是耕讀情懷。現在培訓機構已經多如牛毛,憑什麼耕讀緣能夠脫穎而出,我想大概還是有其獨特的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