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曉風識小朱,好夢來翻書(1 / 3)

一、曉風初印象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作家是書店培養出來的,夢想也是書店培養出來的,所以我走過書店,就像女生走過時裝店一樣,不朝她看幾乎是不可能的。雖然做作家和吃文字飯的人總是少數,但書就是我們精神上的牛奶,我們喝牛奶不是為了去做一頭母牛,我們不喝牛奶也能活下去,但喝與不喝,或許一年十年看不出來,百年千年,一個民族的精神體質和氣質就會有差異了。書店於我們、於一個城市,和菜場跟公交車跟影院的存在是一樣的道理,當然它肯定是低調的,不需要太大的地方,一個人能夠轉身就行,遇到一本心儀的書,豈不快哉?書,本來也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有的人把它當作裝飾品或奢侈品,那真是一個要命的問題。

曉風於我,就像我精神的一個加油站,一個中轉站,它恰好在我上下班轉車的體育場路勝利新村,所以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我喜歡坐公交車或騎車。唯有這樣,我才能常常跟曉風去約會。

二、從三聯到曉風

扯遠了,還是說曉風的小朱吧。

小朱高中畢業時才17歲,她沒有去考大學,而是夢想去圖書館工作,目的就是為了能看書。我在填高考誌願時曾想報考北京大學圖書館係,後來被老師笑作天真。老師的笑是有道理的,老師當年教我們燕雀安知鴻鵠之誌,老師沒有教鴻鵠安知燕雀之誌,當然我們現在都知道了,毛澤東和莫言大約都做過圖書管理員,且不說大作家博爾赫斯了。我小學初中到高中,最大的夢想就是能在書店或圖書館工作,後來讀了師範,發現這個理想不靠譜了,師範畢業都是要去教書的,於是在教書時還想著怎麼能混到校圖書室工作,但這也得有三個條件,一是身體欠佳,二是教學欠佳,三或是臨時工什麼的,這三者我卻都不沾,也終究成了我的未竟之夢。

然而小朱的夢卻是腳踏實地的。1993年,三聯書店杭州分店招工,小朱被招了進去。一個文靜的女孩,又是在西湖邊的六公園上班,那個時候在杭州,三聯書店就是西湖的一道風景。西湖除了本身的風景之外,更是需要人文的風景來裝扮她,否則她就隻是一個湖呀,正因為有了白居易有了蘇東坡有了傳說中的許仙和白素貞,包括有了三聯書店,西湖才成為西湖。在三聯,小朱做過不少崗位,從財務到批發,熟悉了書店的各項業務。小朱說對她影響最深的還是三聯的經理葉芳,葉芳敢把書店開在六公園。這是葉芳的一個理想,即要做中國最美的書店,當時在全中國是沒有的。不過那個時候,小朱並不是說要想今後開書店,她隻是覺得遇到了對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那個時候她還遇到了一個對的人,這個人就是小薑,她的高中同學。小薑高中畢業後去考大學,畢業後在省絲綢進出口公司上班。小薑是個靦腆內向的人,現在跟我們講話,臉上還會飛出紅暈來。那時絲綢行業不景氣,小薑的工作之一就是去討錢,一個說話要臉紅的人,怎麼問人要錢呢?後來小朱說,你出來吧。這一年是1999年,他們結婚了。

在三聯做了三年,小朱自己跑出來了,一開始還瞞著父母大人。小女生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是膽子挺大,她想自己開一個書店,自己做,到七算八算沒有房租可交時,才向老爸老媽攤了底。好在為了女兒,大人總是同意的,父母都是開店的,原先他們想最好讓女兒吃一碗安穩飯,但既然女兒要自己開書店,那怎麼辦,隻能支持呀,還是老爸有經驗,說財務一定要自己管,當時小朱的舅舅也正好從單位裏走出來,老爸說就讓舅舅管財務吧,這一管就管到了現在,17年,財政大臣都是連任的。

至於說曉風這一名稱,小朱說那個時候她特別喜歡福建的曉風書店,那老板也是她的好朋友,朋友說拿來用可以,因為當時杭州曉風一部分的進書渠道也是從那邊來的。這樣一用也用到了今天,而且估計一直會用下去。這個名字太好聽了,早晨的輕風拂人,似有似無,這有點像小朱本人,也像小薑,兩個人都是那麼低調且謹慎,這也有點像杭州的氣質。

1996年、1997年那幾年,那時杭州有名氣的書店是不少的,除了已有的三聯書店、現代書屋和外文書店之外,還有楓林晚、江郎、百通、書海等。無獨有偶,新型的茶館也是差不多在那個時候興起的,頗有文化氣息。那幾年,空氣中好像有一種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