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袁明華:書香來自耕讀緣(1)(2 / 2)

而更為重要的是,耕讀緣經過多年的摸索,自主研發的寫作培訓教材終於公開出版,一套四本,內容從幼兒園大班的說話訓練開始直至初中年級,這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

大概是經過10年的打磨,耕讀緣從青少年活動中心到發展大廈,再到開發區科技園和臨平新天地,從培訓產業做到出版創意產業,儼然成為杭州餘杭區文創業的一張金名片,截止2012年,耕讀緣就培訓了9000名學員,這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而事實上這一路走來不僅一地雞毛,更是一言難盡。因為一開始,一直在賠錢賠錢賠錢。當初的耕讀緣書吧,卻是門可羅雀。有的人也願意來坐坐,可是願來的人不願安靜,安靜的人又幾乎不怎麼消費,這就是一個矛盾,但場租員工不都是要開銷的嗎?一開始也隻有周末才有幾節課,那時袁明華都還要親自上陣講課,他們知道這已經不是為幾個錢在奮鬥,而是在挺住,挺住就是一切,這絕對是真理,但當時也有人勸他,你為什麼要這樣燒錢呢?

後來,昔日的那個書吧是不見了,培訓的蛋糕越做越大,而書吧也悄悄地轉型了,泡茶喝變成自助的桶裝水,書還在,書架也在,隻不過換成是孩子喜歡看的書了,抑或也有家長感興趣的。2008年金融危機,危機帶來轉機,那一年袁明華果斷在前景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一舉買下臨平中心地段發展大廈的一層樓作為教學點,由此耕讀緣進入了發展的快速道。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這曾是耕讀緣書吧裏的一副對聯。從貧到富也許還不是太難,但是由富至貴,或許就是幾代人的事情,是得幾代人的中國夢,因為這個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是一種精神的維度。我現在問袁明華,你現在最想的是什麼,他一定會說,給我時間寫作吧,而不是說,去給我找瓶好酒來。因為真正的好酒,是得自己釀出來的,正如好文章是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

教育培訓作為一個產業,恰是這幾年來文創產業中最有底氣且具有支撐作用的一項產業,雖然它的技術含量或許還不能跟3D動畫大片相提並論,但它正是中國國情的一種反映。試問,現在在讀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孩子哪個沒有參加過各類培訓班?不參加的真成了鳳毛麟角了。

耕者有其讀,讀者有其耕,這不正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嗎?2004年,耕讀緣就已獲得了文化部所頒發的中國文化產業傑出貢獻獎。但是產業的發展又豈是一個獎所能解決的。這些年耕讀緣的培訓已經從此前比較單一的寫作培訓發展到幾乎涵蓋社會所有熱門科目,這也正是從一枝獨豔到了百花齊放,同時他們介入雜誌報紙的編輯出版領域,他們自己出版的《城視》雜誌,曆經周折,也終因體製的瓶頸而未能做大,但就雜誌本身引領的新潮和服務民眾來說,仍然是杭州目前最好的幾本雜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