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0一1610年,意大利
1660—1730年,英國
1770—1830年,法國
1810—1920年,德國
1920一?年,美國
其實,如果把這些國家“科學興隆期”前後的曆史聯係起來加以考察就不難發現,除了科學技術在世界上占領先地位外,他們在思想、觀念上,也給人類提供了大量新的、影響深遠的東西;政治、社會狀況也曾一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經濟活動也在一個時期內是全世界最出色的。由於這些原因,在一個時期內,它們曾先後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把它們稱之為“世界的中心”。
這些“世界中心”形成的曆史,清晰地展示出這樣一條共同的道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與原有的舊體製再也不能相容的地步時,一場大的思想運動逐步掀起,湧現出一大批為新時代奠基的思想巨人,他們以各種形式批判舊製度、舊思想,宣傳新觀念、新主張,為社會的繼續進步、為新社會的誕生尋求道路,探索方法,製造輿論。深刻的思想運動,導致人們觀念的根本改變。接著進行政治變革,推翻舊的政治製度,建立新的與社會進步方向一致的社會政治製度。政治變革的成功,又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一步蓬勃發展,最終導致經濟的空前繁榮。
意大利由於是第一個由中世紀向新時代轉變的國家,它當時麵對的封建勢力太過強大,強大的封建勢力不容許它走自己的路,聯合起來反對它,因此它所走的道路尚未達到典型的形式。即便如此,這樣的一般趨勢也初步表現了出來。
14世紀,在生產力發展、城市興起、封建製度由於成了社會進步的嚴重桎梏而逐漸解體的基礎上,意大利首先爆發了一場曆時300年、聲勢浩大、廣泛而又深刻的思想運動,這就是後來征服了全歐洲、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廣泛影響、在當時使意大利成了世界文化中心的文藝複興運動。文藝複興運動是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曆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由於在當時它反映了社會進步的要求,利用了許多反映人類要求進步的共同心聲的口號,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全人類的、因而也是永恒的意義。當時“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麵,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麵的巨人的時代”。一大批思想巨匠,如“文學三傑”——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藝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人文哲學家、自然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教育家——瓦拉、皮科、彭波那齊、布魯諾、庫薩的尼古拉、馬基雅弗利。他們以哲學上的變革為先導,高舉“世俗文學”和“現世藝術”的大旗,高喊人文主義的口號,以“人”為本反對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認為追求快樂和享受是人的本性和權利,是社會發展的動因。他們以塵世需要和情欲的論點對抗中世紀的禁欲主義,以個性自由發展的思想對抗封建專製和教會獨裁。所有這些思想在他們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或哲學、教育等著作中體現出來,有力地打擊了封建意識,動搖了神學統治,使人們的思想從封建神學中解放了出來,為人類自身的智慧和才能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程。尤其是達·芬奇,更是一位空前的、舉世無雙的天才。他不僅是天才的思想家、藝術家,還是那個時代最卓越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天才。達·芬奇已經認識到:“醉心於實踐,不要科學的人,好像一個沒有舵或指南針上了船的舵手,他永遠搞不清究竟漂向何方。”因此他提出,“科學是統帥,實踐是士兵”。庫薩的尼古拉、列奧納多、布魯諾更是劃時代的大哲,他們不僅有著鮮明的唯物主義立場(雖然在當時常常不得不用泛神論的形式來表達),而且有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尤其可貴的是在認識論方麵已經遠遠超出前人所能達到的高度,從而為人們觀念的根本改變——由中世紀的世界觀向近代世界觀的轉變提供了前提。如庫薩的尼古拉提出了認識有三個階段的思想,認為理性接近真理就像內接多邊形接近圓那樣,可以無限地接近,但永遠也不會重合。在政治思想方麵,馬基雅弗利已經認識到物質利益是社會生活的主要推動者。他除在《論李維》一書中宣傳共和國的統治形式外,還在《君主論》中以古代軍事和政治史作基礎闡述了如何獲得並掌握權力。他使政治開始成為科學,是曆史哲學的奠基人之一。而康帕內拉更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