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錢是一個陳舊的話題,然而,人們對待金錢的觀點卻在時時更新。賺錢以及把錢花出去所獲得的,有時隻是一種方便,而非幸福。一些有錢人易於煩惱,因為他們的消費與性格有關,與文化無關;與麵子有關,與愉快無關;與時尚有關,與需要無關。
想討一本書
我在深圳給小有名氣的“大款”方先生開車期間,他正追著一位姓申的女大學生。
那一個寒冷的冬日,方先生終於與申小姐有了第一次約會。共進午餐後,申小姐接受了方先生的進一步邀請,坐車到了方先生的住處——位於龍華的幢豪華別墅。
下車後,我們看見門柱上斜靠著一個懶洋洋的秘丐。他身上裹一件髒兮兮的棉衣,瑟瑟發抖地望著我們。
心情很好的方先生趕緊走上去問他:“你是不是想吃點什麼?”
想不到乞丐回答道:“這會兒太陽很好,我吃飽喝足了,隻想在您這兒曬會兒太陽。還想……”
“還想什麼?”方先生從口袋裏掏出100元錢,晃動在乞丐眼前,調侃地追問道,“別難為情,盡管說吧,我會滿足你的。”他料定一個乞丐的要求不會特別難以應付。“我想……”乞丐支吾著,最後鼓起勇氣說,“你千萬別笑話我。您可以想象我的日子,飯是每天都能吃上的,隻可惜好長時間沒讀書了,總想討一本看看,可是一直難於啟齒。您能不能讓我進您書屋裏,隨意挑一本書呢?
方先生五子愣住了。一方麵,他驚奇於這個乞丐非同尋常跌奢求;另一方麵,他羞愧自己滿足不了這個氣丐這一簡單的要求;更生要的是:讓申小姐目睹了自己的窘迫!
乞丐也看透了方先生的尷尬,爭忙說:“天底下沒書的人很多。隻是,我沒想到這家房屋的主人也會沒有。不好意思,打擾您了。“說罷,抬腿欲走。那溢於言青的鄙薄與不屑令在場的人都很難堪。
一直在一旁不動聲色的申小姐急忙走上去,將隨身攜帶的一本文摘讀物遞給乞丐,和顏悅色地說,“也許,你會喜歡這本書,不妨你讀讀吧。”
這天送走申小姐後,方先生滿腹心事。看來,他想博得申小姐的滿決尚有一定的障礙。
不久的一天,方先生突然作出決定,“阿偉,送我去書店。”
在書店經理室,方先生將一張2萬元的支票拍在辦公桌上,對接待他的上姐說:“願意與我做成一筆大生意嗎?”
小姐說:“當然願意。不過,我們這兒無什麼大生意可言,隻有書,您任意選吧。”
方先生將支標扔到小姐麵前,說:“我才悚得選,拜托你了。下午兩點,我來取貨。”
小姐驚奇地盯著,眼前這個才大氣粗的人,不知如何應付。當方先生準備調頭而去時,她才醒過神來追問道:“您想要一些什麼呢?”
“隻要是書,隻要有名氣。”方先頭民回地說。
下午兩點,我們驅車來到書店,那位小姐將支票還給方先生,並說:“很抱歉,我們經一不想接受這筆生意。”方先生再一次愣住了。他咆哮道:“你們的經現呢?讓他出來見我。”
“不必了。”小姐笑笑,“我們經理看過支票,就知道您是誰了。他要我一定轉告您:本書店沒一本可以束之高閣的廢書。每一本都是有靈魂的生命,都有情有獨鍾的戀人,最終總會歸其所愛。”
一者想討一本書,是一位乞丐;一者想買二萬元的書,是一位“大款”。一位乞丐,心管窮,精神卻追求富有;一位大款,盡管富,精神卻是穿洞與貧窮。在知識與財富方麵,我們很難取舍客窮與富,但在精神方麵,我們卻很容易判斷二者。
成功者言:
窮人與富人的區別
有一種新格局巳經到,這種新格局不但體現在皮夾子的厚與薄、存款的多與少上,更多的是在生活狀態、思維方式上所表現出的種種不對現象,而這種不對稱又產生出巨大的能量,推動社會快速向前發展。
“窮”人越來越閑,“富”人越來越忙。窮者,不但囊中空空,腦袋裏也空空如也,既然沒什麼想法,也就不會有什麼作為,無所作為當然每天有大把大把的埋單;富者,多也,富人想法多、計劃多、行動多、應酬多,見了這樣的人問一問:“近日如何?”回答一定是:“忙啊!”
“窮”人拚命攢錢,“富”人拚命借錢。從貸款購房、買車、旅遊,到個人投資貸款,“富”人們在個人信貸市場中“忙進忙出”,不但是想以借銀行的錢並按時還款的方或來刷新自己的“零信用”記錄,更重要的是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大。而“藍領”一族,每月隻能掙個千兒八百的,孩子上學要錢,老人看病要錢,家晨建房要錢……於是,夫妻倆的收入,除去日常開支,全部存進了銀行。金融意識,信用意識、消費觀念的不同,是造成“富”人拚命借錢,“窮人拚命攢錢主要原因。
掙大錢的人悶聲不響,掙小錢的人咋咋呼呼。一個月工作下來,輕得腰酸背立竿見影,再瞧瞧自己口袋裏一眼就能數得清楚的人民幣,則更是心酸。外麵花花世界的燈紅酒綠,近在眼前,遠在天邊。心中有不滿自然不吐不快,“憑什麼他們一個月拿幾萬”“憑什麼他們出行有小車”等等一股腦兒全扔出來。與之相反,那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哪有時間花在發牢騷上,趕緊賺錢還來不及呢!
“窮”人為錢工作,“富”人為事業工作。一個“窮爸爸”會從小就教育孩子;好好學習,長大找個好工和,別像你爹這麼窮;一個“富爸爸”則會告訴孩子:要學會雇用比自己聰明的人為自己幹活,為自己掙錢。富人也為錢荼,可他們並不會去機械地理解工作與金錢的關係,在他們看來,“事業”才是最重要的。創辦企業,招攬人才,使息身的工作時間縮短,而工作效率成倍增長。故而,有人感慨:拿錢的不如發錢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