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裏森·斯威特·馬登說:“所謂強者,就是誌存高遠的人,他們決心實現理想,不顧一切困難地直奔他們的目標。隻有缺乏勇氣的人見到困難繞路而行。”
失幾隻是把你送回起點
夏日的一個傍晚,一個美麗的少婦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劃船的白胡子艄公救起。
“你年紀輕輕,為何尋短見呢?”艄公問。
“我才結婚一年,丈夫就遺棄了我,活著還有企麼意思呢。”當婦哭訴道。
“那麼我問你,你一年前是怎麼過的呢?”
少婦回憶起自己一年前的時光,眼睛一亮:“那時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對生活充滿了希望。”
“那時你有丈夫嗎?”
“當然沒有啊。”
“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了一年前,現在你又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了,你什麼也沒失去呀。”
少婦想了想,還真是的,我怎麼和自己開了這麼大一個玩笑呢。
成功者言:
挫折,你必須麵對它
在我們的人生閱曆中,某些時候總會遇到失敗的。實際上,我們越是樂於冒險去嚐試新方法,接受新觀念,我們就越可能遇到失敗。至少在短期內如此。當我們初次嚐試新事物或進行一項雄心勃勃的試驗,並不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我們害怕失敗,我們就會在風險麵前猶豫不決。然而,如果我們不敢舉頻向前,我們肯定便處在了停滯狀態。要成長,就要通於冒失敗與挫折的危險。如果我們在蹣跚學步時害怕失敗,那麼,我們就很少有人學會走路和說話!為了學會走路,我們就要不惜一次次邀寵倒,劃破膝蓋,磕傷脛骨。孔夫子有言:“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為了成功,為了取得勝利,我們必須甘冒失敗的危險。然而,我們還必須學會另一則訓言:挫折並不一定就是失敗,除非你舉手投降。
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改善自我,不論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在生活中的位置乃至我們的具體條件如何。但是,重要的是你要向自己證明,你擁有完成你下決收要幹成事情的能力。懼怕與猶豫是使你的意識活動陷於癱瘓的麻醉劑,它們使你的心靈充滿了受挫感。這給養既削弱你的意誌,又削弱你的軀體,使你的雙眼被沙土迷住,並企力掩蓋住你所具有的強大原精神力量。
守宙的精神力量(上帝)從不知道失敗或挫折!你以曆過多少次“一敗塗地”?是不是朋友的一番親切,鼓勵的話語才使你抬起頭、重新感到做人的尊嚴?或許你能夠堅持下去,公認駐是由於某個人相信你?那麼,這實在是個很好的理由,不比任何其他理由差!似乎在“失敗的低落期”我們最需要勇氣,而此時我們從自身找到它又最為困難。你希望自己表現得健康、幸福、興旺和事業有成,這是你天賦的權力。然而,積要你仍然感到懼怕、受挫和缺乏勇氣,你就不可能表理出你真正的自我。,真正的通氣是一種從智慧中生長出來的精神力量!當你的整個心靈都育滿了對通氣的渴望,請信賴它,依任它,直至這種精神力量成為你性格的一部分(覺醒的部分);此時,你便有能力把握失敗的局麵了,你的身上便充滿了繼續向前的力量。
據說,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愛迪生做了一千多次試驗!有人問愛迪生,為什麼一次次的失敗沒有打倒他,就此放棄試驗呢?愛迪生回答說:“那些失敗者是前進道路上的腳步。在每一次嚐試中我都成功地發現一種不能造出燈泡的方法。我總明熱心地學習,甚至從我犯過的錯誤中學習。”
換句話說,愛迪生並不是總能取得成功,然而,他從不會讓失敗留在自己的腦子裏。愛迪生以曆了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他不承認失敗。接受失敗,也就是認為:由於你在某件事上失敗了,因而人就是個失敗者。我們說:“我失敗了。”或者說:“我是個失敗者。”這二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差別。接受失敗,也就是相信:你所遭受抶敗使你成為了現在的自我。
當我們輕易地接受了失敗,我們自身所具有的一切正常的功能從此就受到了損害。每一位偉大的領導人、運動員、探險家、思想家、發明家和商人都曾有過錯誤,都曾以不同的開式體驗過失敗。然而,這些人之所以傳大,正是由一他們並不因失敗而怨天尤人;相反,他們從這些失敗中吸取教訓,從而改善了自己的行動方式。他們知道,失敗是自顧不暇暫的,並不意味著永遠失敗下去。他們拒絕接受失敗,繼續奮鬥,直到品嚐到成功的甘美。
如果我們選擇了從失敗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那麼,失敗對我們來說就成了好事。一次失敗也許是苦澀的,然而,苦澀並非一無是處,有些食物若不帶上一點苦味,吃起來就沒有葉道。同樣,如果我們能夠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而不是被失敗所嚇到,或者因失敗而惱怒不己,那麼,苦澀的經驗就是我們生活中一種很好的調味劑。
每天我們麵臨一次挑戰,我們能夠認識到一項重要意義即是:這種經曆擺在我的麵前,是要促進我的靈魂成長的,並賜福給我。倘若我們設法躲避這種以曆,這就等於我們由此而失去了上帝的一樁賜福。我們往往會忘記意識-行動法則和因果關係法則。倘若我們不希望自己在各種生活經曆中得到成長,那麼,種種生活經曆很可能就不再出天我們麵前。或者,即使出現了,也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或隻會令我們煩惱!讓我們鎮定地、滿懷信心地去迎接生活的各種挑戰吧!
重要的是我們要牢記:我們有權力選擇如何對生活作出反應。一位智者曾以說過,我們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生活中的事件作出怎樣的反應。我們可能將這條法則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在實路中進一步熟練掌握。開始,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身上見到善。在我們要將身邊的某個難纏的人或某件棘手的事物打發掉之前,讓我們再就近審視一番。這個難纏的人,這件棘手的事物或許正是掩蓋著一一樁幸事!
失敗是大水上的獨木橋
保羅·迪克的祖父留給他一座美麗的森林莊園,他一直為自己的擁有而自豪。可是那年深秋,一道激烈的雷電引發了一場山火,無情地燒毀了那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傷心的保羅決定要向銀行貸款,以恢複森林慶城園以往的勃勃生機。但是銀行拒絕了他的申貸。
沮喪的保羅茶飯不思地在家裏躺了好幾天,他的太太怕他悶出病來,就勸他出去散散心,。保羅走到一條街的拐角處,看見一家店鋪的門口人山人海,原來是一些家誕主女在排隊購買用於烤肉和冬季取冐用的的木炭。看到那一截截堆在箱子裏的木炭,保羅忽然眼前一亮。回去後,他雇了幾個炭工,把莊園裏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木炭,分裝成一千箱,送到集市上的木炭分銷店,結果,那一千箱的木炭沒多久便被搶購一空。這樣,保羅便從分銷商手裏拿到了賣木炭得來的一筆不小的錢,在第二年春天購買了一大批樹苗,終於讓他的森林莊園重新綠浪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