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敢於與挫折麵對麵(2 / 3)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絕對的失敗,失敗的往往是我們對待問題的方法和態度,所以很多時候,埋沒天才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成功的路不止一條,如果我們是真正不懈的追求者,在挫折和失敗降臨時,千萬不要停下腳步,因為很多時候,失敗就是滔天大水上的一座很能恐嚇人的獨木橋,走過去,對麵等待著你的就是成功。

無論古今,成功往往是隨著一係列的抶折而到來的。

比如說,美國的許多偉人便曾經飽嚐過各種失敗的滋味。亞伯拉罕·林肯在參加第一次大選時慘敗下來,並被人認為是蹩腳且口齒不表的演說者。但後來他卻成了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而他的講演,則被認為是很有正治說服力的傑作。威謙·福克納年輕時曾遭到過好些出版商的退稿,原因就是在於他們不懂他富有創新性的敘事文體。雖然屢遭失敗和窮困潦倒,福克納卻堅持不懈,終於成為美國南方最拔尖的小說家並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托馬斯·愛迪生是另一位與失敗較量過的人。然而,通過勤奮工作和堅信“失敗乃是轉敗為勝的開始”的道理,他終於發明了小傑泡、留聲機和電影,而這些不過是他眾多發明中的很小一部分而己。

由於學習是一個過程並人出現這樣那樣的失敗,因而失敗對成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失敗的原因,從中汲取教訓,然後再作新的嚐試,這一點很重要。這樣一個過程最終便會通向成功。但是,一個人要是一伯敗就放棄,那就什麼也學不到,對於隨後能改進我們工作的技能也就無法獲得。一個人一旦明白,失敗是通向得出積極性結論的一種很自然的過程,這個人就很難被失敗打倒。他會認為這不過是前進道路上的曲折,而不是走不通的死胡同。

往往有這種情形,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幸運還是不幸,均是一種看法上的差別而己。柯利·坦·布姆在春著作《藏身之處》裏,曾寫到與母親所進行過的一次討論,談話中涉及到與他們相處多年的姑媽坦特·貝布。柯利發現貝布姑媽感到自己很不快樂,她老是抱怨他們這個家,並把它和她當過管家而令她感到“十分快樂”的“華勒一家”相比。但母親深知個中原因。於是她問柯利,“你知道她什麼時候這樣極力讚譽華勒一家嗎?那就是她離開他們家的那一天!但她待在那家時,她就隻有抱怨。她認為華勒家根本比不上以前她當過管家的範·霍克斯家。但在範·霍克斯家幹活時,她的情形實際上糟透了。柯利,幸福可不是隻取決於我們環境的霜種東西,而是成就於我們內心的東西哩!”

我們要是想獲得成功,我們就披荊斬棘開創出新的道路,而不應走前人所走過的且為人所走慣了的老路。有人說,失敗與成功的差別,隻要於做某件事時“差點兒”做對了和“完全”做對了。喬治·霍雷斯·羅利默認為:“一個人要是失敗過一次或十來次,除非他己經死去或失去了幹下去的勇氣,那就跟死了一般無二。”艾樂伯特·赫伯德則評論說:“失敗與成功的分界線微乎其微,我們常常置身其中而一無所知!”

在》寶庫》一書裏,W.R.比提表達了這樣一種看法:真正的成功可以建造的過程中,即在製訂規劃、奠基、選擇材料、測量許許多多的部件、使它們互相吻合的這些過程中休味到。他嚳得,一個人最大的快樂,往往來自能預見每天所取得的成就及圓滿完成一項任務後所得到的滿足感。

現在,我們來考慮一下你那“生命之屋”裏最生要的房間——你心靈的房間。你是怎樣一個人,取決於你這個房間裏有些什麼。你,首先和最主要的,是一個有靈魂的人。因此,你為這房間所安排的,應該是精選的、舒服的和令人滿意的。這地方所代表的,是充滿著謙虛與平和的聖殿,其中的用具便是你的種種思想。四麵的牆壁必須媧堅定的信念,其色彩則應顯示出力量與通氣、快樂、愛與善、讚揚與感恩的美德以及積極、必勝的信心。而最最重要的,則是必須讓智慧之光照亮這房間,因為正是在這內心的房間裏,你才得以使你的世界成形;因為正是在這裏,你才得以造就出顯示給世人看到的那個自我。

美國的一位牧師兼作家亞曆山大·克隆梅爾曾說:“一切成功,均出自我們對社會能造成影響的那種內心力量。”

隻有失敗的事,沒有失敗的人

你把你的熱情和真誠投入一項活動或聯係中去(更不用說艱辛的工作了),但你的勞動果實似乎卻從你的手指縫裏溜出去了,你曾以有過這種體難事驪?也許正當成功在望時,某些意外發生了!某些事出人意料地發生了變化……斧好事似乎受挫了。

當然,我們每個人有時都會感到,我們需要更多的力量和勇氣來完成事業,我們感到不適應生活中出現的新的挑戰,或者倦於應付舊的挑戰。

奧運會的遊泳選手奮力拚搏,為的是比競爭者稍稍領先一點兒到達終點。計算機專家可能工作到深夜,冥思苦想出解答一道難題的方法;藝術家可能刻苦地描繪一朵花中的細膩變化,。盡管他們的努力目標不一樣,但有一種內在的動力似乎在促使每個人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直至達到目的為止。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記者約翰·霍肯伯裏從19歲起腰部以下就癱瘓了,但他坐著輪椅采訪的新聞故事遍及全世界。歐內斯特·海明威重寫《永別了,武器》一收的結局不下39次,,直到最後他感到滿意。當我們開始感到灰心喪氣時,就深深吸一口氣,仔細想一想我們的信念究竟應該放在何處。如果我們原意認清目標,繼續做必要的工作,我們就能最終得到收獲。

許多年以前,有痊先生乘公共馬車去旅行。沿途有一條像隧道一樣的狹窄道路,被懸垂著的茂密樹枝遮擋得有些黑暗。當馬車到達這個地點時,車夫在馬頭上方“劈劈啪啪”地甩好幾下響鞭。那位坐在馬車上的先生問:“幹嗎要這樣?這些馬走得很穩。”

車夫回答說:“噢,這些馬一走到這個路段就害怕,所以我用別的東西來轉移它們的注意力,它們就忘記了由地樹枝遮擋而形成的黑暗。”

這個古老的傳說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如果其他事情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就常常會忘記使我們憂慮的事情。我們有時會受舊的思考模式的束縛,反複為我們自己設想同樣的挑戰。我們有時甚至去改下錯誤,卻似乎沒有對結果。我們的行為方式是否加重了這種處境而不是改進了它?我們可能便自己離這種處境太近,不能超脫目前的觀點來看到獲勝的可能性。也許改變焦點是必要的,需要轉換一個新的方向,使我們完全脫離目前的處境。重新聚焦常常幫助我們擺脫鬱結的焦慮,使我們才可能把精力重新投入新的途徑。

用造成難題的同樣意識水平來解決難題是很困驗的。我們應該把認識水平提高一些。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習結了在我們自身以大名鼎鼎尋找一個權威的向導來指導我們的行動。有時,這樣做是合千軍萬馬的。在遇到困驗局麵時,不要去想“放棄”或“眼看要失敗了”,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在我們的其望或目標後麵的動機,把注意力重新放到我們內在的能力上,“永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