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製怒止妒是一門精深的學問(3 / 3)

如果我們根據電視或其他媒體來判斷,我們就會相信,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情欲在使這個世界運轉。我們有些人可能會奇怪,情欲怎麼會被列為致命的罪孽之一。我們可能猜測,也許聖格利高裏是個假正經的人。另一方麵,我們可能更細心地注意到當今由於放縱情欲所導致的後果。愛滋病的流行,有害的未成年人懷孕,吸毒成癮等等,這都說明了沉湎於滿足情欲的後果。你的情欲奇妙地說明了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如何表達情欲,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你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性。如果你把它作為友誼、關懷、奉獻的義務來表達,我們就會受益。看來情欲與自私比它與愛的關係更緊密。如果我們能放棄尋求刺激的渴望,享受由於自我控製帶給我們的幸福生活,就可以產生真正親密、健康的關係,並品嚐到我們自己對真實情感的深切體驗。

你可能熟悉“懶惰”這個詞。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緩衝的時間,從日常的工作中放鬆一下,這和習慣性的懶惰不同。精神病學家M.司各特·佩克在《人跡罕至的旅程》一書中評論道:“我發現在我協助病人成長的努力中,我們的主要敵人永遠是他們的懶惰。”他注意到,人類普遍不願“將其思想、責任或成熟擴展到新的領域”。正如佩克所說,

懶惰可以偽裝成恐懼,充分發揮其慣性,去限製生命。我們多次感到完成一項任務的麻煩,即使是我們很感興趣的工作,懶惰也會阻止我們去做。應付恐懼,克服懶惰是一種朝氣蓬勃的體驗,懶惰這個罪孽常常浪費生命。

生活實踐:

獨自漫步郊野,聆聽自然的聲音

每一天,紛繁的工作,總也忙不完的家務,使心越來越麻木,已經想不起止一次聽見清脆的鳥叫聲是在什麼時候了。於是停下忙碌的腳步,心想:如果擺脫工作,擺脫雜務,獨自一個人在野外待上一段時間,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如果可以獨自一人不受幹擾地做自己的事,沒有義務,沒有責任,隻有寧靜、輕鬆和舒適,想想好像是很愉快的事情。而事實上,如果我們真有這樣一段時間,我們反而會因為害怕孤單而早日回到忙碌的環境中。我們會忘記也會原諒一切,反而出自真心地想念有事做的生活。忙慣的人往往害怕清閑,覺得這根本不是享受,而是恐怖。最可怕的是胡思亂想。想到高興的事還好,如果想到不愉快的事,會立即有…——種想哭的感覺。如果身邊還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人,真想死掉算了。

所以單獨一人時,我們總會盡量找點事情來做,即使沒有人陪伴,我們也會找可以陪伴自己的東西。打開電視,或者打開收音機,或者找—‘本書來讀,要不然就是馬上抓起電話,找朋友聊天。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讓腦子空閑下來。這樣的獨處,還不如沒有。

有人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其實不然,會享受孤獨的人往往是幸福的。獨處的關鍵在於用什麼來填充孤獨的時間,在孤獨的時間裏,最好的事情是進行有關人生境界的靜悟、學習和修養,它會使我們的心靈洗去肮髒的塵埃和雜亂的欲念,歸於大.6然的純淨開朗和沉

靜輕鬆。

不要試圖在家裏尋找孤獨,因為這裏根本沒有孤獨。盡管別人都不在家裏,你還故意掐斷了一切對外的聯係,但你眼睛看到的和耳朵聽到的,都是熟悉的東西,這會引起你對過去一些瑣事的回憶。真正的孤獨要到陌生的、僻靜的地方去尋找,最好還不要有引人人勝的美景。也許:—…‘片藍天、—一片曠野,是最佳的選擇。

那麼為什麼不選擇在一個仲秋的午後呢?獨自來到郊區的曠野,一切都如我們想像的。即使有一些天籟之音,也不影響我們傾聽自己心跳的聲音。這時候,整個人都會輕鬆下來,真的可以什麼都不想。這是……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戴望舒有一首詩《山行》,寫的是獨自山行的時候心中的種種奇妙感動:

見了你朝霞的顏色,

便感到我落月的沉衰,

卻似曉天的雲片,

煩怨飄上我心來。

可是不聽你啼鳥的嬌音,

我就要像流水地嗚咽,

卻似凝露的山花,

我不禁地淚珠盈睫。

我們行在微落戶山徑,

讓夢香吹上了征衣,

和那朝霞,和那啼鳥,

和你不盡纏綿意。

所以,獨處的時候,不妨去郊外漫步,放下所有的俗世雜念,用心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你會得到徹底的放鬆,也會對生命對和活有一種全新的體會。

是啊,若是天高氣爽的季節,就獨自去山澗野林,欣賞秋風中飄零的葉,悠悠尋找歸宿,沒有秋來凋零的哀愁與感傷,隻有笑對春夏秋冬的從容與瀟灑,還有回歸喜悅。

若是花雨飄零的季節,那就到遠離城市的野外去踏青,看那密密的雨洋洋灑灑,偶爾躥入懷裏,感受“草色遙遠看近卻無”的新奇,看那綿綿雨絲洗盡塵埃,天地間煥然一新。

若是一個夜晚,那就離開喧嘩的人群,或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或在一個寧靜的花園裏,聆聽蟲鳴,用心感受青草花木的幽香;或者,獨對清空,沒有月亮,惟有星,稀稀落落,此景此刻,沒有雜念,沒有煩絮,沒有憂傷,有的是一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