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門哲學。沒能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
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後,常得舍棄,才能再取,所以“取”與“舍”雖是反義,卻是一物的兩麵。
人初生時,隻知取。除了取得生命,更要取食物,以求成功,取知識,以求內涵。既然長大,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閑;或取權位,而舍性命。
至於老來,則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險時,先得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仍然賺重時,次要的東西便得舍出;再有險境,則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所以人到此時,絕對是會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不得不最先落水墜崖,把老本也賠了進去。如此說來,人生是愈取愈少,愈會多,怎麼辦呢?
答案是:
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
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會其不必有。
搞清楚取與舍的關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舍棄掉某些東西,是為了更好地獲得更重要的——有所不取,有所必取。
生活實踐:
參加一次葬禮,感悟“放下”的實義
人的一生,從推開生命之門的那一記得開始。於是,你走進生人命的殿堂,像一個好奇的旅客,每一件新奇的事物都想去探究,每一個美好的東西都想據為已有。異殿堂太大了,而旅程始終是有時間限定的,不管你有多麼舍不得,你得磕磕碰碰地向前,你會感覺到自己每走過殿堂的一扇門,那扇門就在你的背後砰的一聲關上,永遠不再打開。而這每一扇門,人表著你所做過的,你所能做的,你所享受過的每一件美好的事情。你走過它,它就對你關上,一樣一樣的事情在你的背後結束,你就像古代的那個智者,聽到自己背後的那個水缸破碎碎的聲音,沒有回頭,回頭也沒有用,回頭看到的也隻是殘骸和廢墟。
生命就是如此,始終如一地向前,沒有後悔與回頭的機會。而我們每個人所能做的,就是堅持循著自己的夢想,無怨無悔地走過。
生命就是如此,因為有限而十分寶貴,若不知珍惜,若還在為昨日後悔,就無法抓住今天,無法把握明天。
每一天都有許多人悄然死去,也有許多人悄然降生,其間多少悲喜耐人尋味。
人類生生不息,社會千變萬化。生產和消費依然是人類生活的主要內容。人們每天都在消耗生命,以換取維持生命的條件,看似一組矛盾,卻又相互依存。到最後,幸福的人帶著無限的眷戀,苦惱的人帶著不盡遺憾,也都免不了離開人間。但是這來去之間,意義何在?
當我們回想自己的童年,會悲哀地發現,竟然不知自己何時有了思想,何時有了記憶,何時學會說話,何時開始走路。因此,我們更不記得剛出娘胎時是悲還是喜,或者還是別的什麼感覺。於是有人說,人一生下來第一聲啼哭,正是對痛苦一生的哀鳴。至於真相是不是如此,還是那句話,天知道。
當一個老人最後離開了人間,有人說他上了天堂,有人說他—廠了地獄,還有的說他永垂不朽,成了神。但無論如何,他從此沒了音訊。我們還是無法證實他是變成了靈魂,還是隻剩下那把骨灰。
既然看不到過去,也看不見未來,於是人們更加珍惜現在。這就是為什麼生命如此可貴。於是,剝奪別人的生命是最大的罪惡,而主動獻出自己的生命則是最大的無私。再引申下去,時間成了最寶貴的財富,效率是人人羨慕的技能。
年輕人往往感覺不到生命的可貴,因為他們的生命還很漫長。他們的生活太精彩了,以致沒有時間認真地考慮生與死的問題。於是,他們也不知道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更不知道效率不隻是可以多給老板掙錢。待到他們醒悟的時候,一大段的生命已經過去了。這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
所以,年輕人要去參加一次葬禮,真切地感受一下人們對死亡的態度。“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生命如此短暫,匆匆的一生,你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假如生命即將結束,你會不會有一些遺憾?這剩下的一段人生路,你又該如何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