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萬事由天莫苦求 (6)(1 / 2)

又漢綱橫施,略瑕錄腐。駑馬效其馳驅,鉛刀礪其篠鍔。有誌功名之士,扼腕攘袂之秋也。若肆目五山,總轡遼野,橫披六合,縱馳八極。無事悼情,慷慨然諾。壯氣雲蒸,列誌風合。戮長猊,令赤海。斷修蛇,使丹嶽。功成事遂,身斃名立。斯亦人士之一快,而寅之素斯也……

我們再看看梁儲這個人。梁儲(1453年-1527年)字叔厚,又字藏用,號厚齋,晚號鬱洲,石肯(今屬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當時的主考就是1466年的榜眼程敏政。梁儲後來官至太子太師銜,正德十年(1516年)任台閣首輔(丞相)。此人不僅為官正派,敢於直諫,也極有學問,曾經主持編纂過《孝宗實錄》。

然而,這個人卻對親朋好友子侄過於縱容。其子梁次攄與南海縣富豪楊端爭田產,梁次攄憑借著自己“錦衣百戶”的身份率領軍隊將楊家全家滅門,並且為了掩蓋罪證將鄰居二百餘人盡數殺死,舉國震驚。事發後,在梁儲的影響下,僅判其充軍邊疆。

可以說,梁儲這個人性格強悍。因此他看中的人就大張旗鼓地宣揚,自然會引起其他政治勢力的憤恨,使這些人在“科考弊案”中不遺餘力地證實唐伯虎確實作弊了。

我們之所以這麼說,絕不是說唐伯虎等人作弊了,而是在說,唐伯虎在科考時的張揚不知收斂,讓很多人對他沒有好感,在他是否作弊的問題上,人們傾向於肯定。否則,唐伯虎就不會因為人們的風言風語而受到了親人的排斥,某些朋友鄉親的排擠(因為唐伯虎的弊案給家鄉帶來了恥辱,有些人便想教訓唐伯虎,後被文徵明、祝允明等人勸阻)。

這件案子,恐怕永遠是筆糊塗賬。隻不過苦了當事人,給唐伯虎帶來無盡的苦惱和噩夢,但對於曆史來說卻是個好事情,正是這次科考失利,才使唐伯虎沒有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官員,而是成為留下了無數佳作的風流才子。

所以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唐伯虎似乎也要感謝這場災難。

被冤枉了四百多年的都穆

盡管唐伯虎這件案子恐怕永遠是筆糊塗賬了,然而有一件事情卻不能糊塗,因為關係著一個人的名節問題。這就是都穆是否害了他的朋友唐伯虎。有這麼一種說法,說唐伯虎之所以科場失利,全是因為都穆陷害。最早提到告發者是都穆的記載是明人秦酉岩的《遊石湖紀事》。大概內容是:都穆因為唐伯虎又考了第一,心生嫉妒便告發他買考題。

子畏少英邁不羈,與南濠都君穆遊,雅稱莫逆。江陰有徐生經者,豪富而好事,結交吳中諸公,間於六如友善。徐故太學生,弘治戊午歲大比,徐通考官關節。徐亦能文,念非唐先生莫可與同事者,遂以關節一事語唐,唐得之更以語穆。是歲唐舉第一人,而徐與穆亦得同榜。徐德唐甚,相與偕計,徐更通考官程敏政家奴,先期得場中試目,複以語唐。唐為人洞見底裏,無城府,如前語穆。未揭榜前,穆飲於馬侍郎邸寓,與給諫華昶俱。會有要宦謁馬,馬出接之,與談會試事。宦雲:“唐寅又舉第一矣!”穆輒起嫉妒心,遂語馬以故,昶亦與聞之,一日而遍傳都下矣。

簡單地說,就是徐經買了考題,告訴唐伯虎題目,唐伯虎便轉告了他。沒有揭榜前,都穆在馬侍郎家裏和華昶(孫麟方的《磯園稗史》說都穆在他那裏做“西賓”即家庭教師)等人喝酒。這時,來了一位宦官,告訴他們唐伯虎考了第一。都穆便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華昶,華昶便製造輿論攻勢,讓都城的舉子們全都知道了這件事。

但在本書中,我們認為這種說法不足采信。

首先,是不是都穆所為,唐伯虎本身應該最清楚。唐伯虎對於科場弊案印象深刻,後半生幾乎都沒有忘記,他不可能對陷害自己的人坦然麵對,對陷害他的人不會輕易原諒。唐伯虎的朋友也不可能再與陷害過他的人交往。而自科場弊案後,都穆與唐伯虎及唐伯虎的朋友仍保持著友誼。

第一,都穆至少有6次與唐伯虎相交的記錄。這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都穆並非告發人。

20世紀50年代發出土的《故怡庵處士施公悅墓誌銘》顯示有“都穆撰”、“唐寅書丹”等字樣;而該墓誌銘提到的安葬時間是弘治庚申(弘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十,即1500年。弊案發生在公曆1499年3月,而1500年12月底或1501年1月唐伯虎還在和都穆合作。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伯虎為新安吳氏兄弟畫的《椿樹秋霜圖》,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伯虎作的《風木圖》,上有都穆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