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己卯冬季朔日晉昌唐寅書。
唐伯虎的第三次婚姻生活
唐伯虎終於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娶了沈九娘。為了更好地生活,唐伯虎決定建立別院,供夫妻二人居住,畢竟與兄弟弟媳生活在一起有很多問題。一來因為沈九娘的身份,出出進進不太方便;二來唐伯虎生性放誕,經常與藝術界的朋友相聚,和唐申的生活方式不太合拍。
此時,唐伯虎有三項資源可以動用。一父親所剩的遺產;二賣畫收入;三沈九娘的嫁妝。
第一項,不用太想,定然所剩不多。唐伯虎在科場弊案之後就靠典當為生,千裏大遊玩恐已將其用去大半。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藝術家,藏書是他的嗜好,不到萬不得已他不會動用。因此,這部分能用得並不多。
第二項,對男人來說是輕易不會考慮的。從二人婚後的10年時光裏,我們可以猜想,她的大部分嫁妝錢都花在了日常開銷上。
第三項,也是我們今人時常掛懷的就是唐伯虎的畫作書法售賣情況。後世人常常說他因為才名遠播,他的畫供不應求。然而,仔細猜度真實情況恐怕並非如此。唐伯虎的畫作在古玩書畫界市場上的售價與他的知名度並不成正比,更何況這個知名度是在眾多唐迷的烘托下才得來的。彼時,蘇州藝術氛圍濃重,能與唐伯虎比肩者不下十數名,在此種情況下,他的售畫行為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否則,也就不會有日後唐伯虎慨歎:
十朝風雨若昏迷,八口妻孥並告饑。
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
青山白發老癡頑,筆硯生涯苦食艱。
湖上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
荒村風雨雜雞鳴,車尞釜朝廚愧老妻。
謀寫一枝新竹賣,市中筍價賤如泥。
書畫詩文總不工,偶然生計寓其中。
肯嫌鬥栗囊錢少,也濟先生一日窮。
白板門扉紅槿籬,比鄰鵝鴨對妻兒。
天然興趣難摹寫,三日無煙不覺饑。
正是因為這種不穩定、時飽時饑的生活狀態,使得沈九娘的身體日漸衰弱。特別是正德四年(1509年)蘇州水災,唐伯虎的賣畫生涯自然會因此中斷。這一下,全家重擔都落在了沈九娘身上,使她因過度勞累而病倒。最終在正德七年(1512年)冬,沈九娘離世。
百忍歌歌百忍
對妻子的死,想必唐伯虎帶著深深的自責。時人、後人都不會懷疑二人的感情深厚,在唐伯虎悲苦的一生中,在情感生活領域,這10年無疑是他最幸福的10年。正如他在詩中所說:“鏡裏形骸春去老,燈前夫妻月同圓。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閑人地上仙。”
作為男人,他並沒有讓自己的女人衣食無憂,唯一能夠給她帶去的就是精神上的安穩。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兩人成婚之後,唐伯虎也很少去青樓豔場了。他們夫妻二人在桃花庵中過著貧窮而幸福的生活。
沈九娘死後,唐伯虎有一次出揚州城賣畫。歸途中他想到了她,由此便寫下了一首思念故妻的哀婉詩作,名曰:《揚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相思兩地望迢迢,清淚臨門落布袍。
楊柳曉煙情緒亂,梨花暮雨夢魂銷。
雲籠楚館虛金屋,鳳入巫山奏玉簫。
明日河橋重回首,月明千裏故人遙。
其後,唐伯虎便帶著女兒獨自在桃花庵居住。妻子亡後,單獨撫養女兒的艱辛使他想到了老朋友、想到了兄弟。40歲生日時,尚有妻女相伴,而此時,卻少有故人。有一種說法,說某次唐伯虎生日,祝允明和張靈等都在外地,徐禎卿和朱存理等人亡故,唐申因為兄弟失和一家子都沒有來。最終,正在唐伯虎悲戚戚慘戚戚之時,文徵明率領一家老小前來祝壽。其後,唐伯虎便寫下了《再與文徵明書》。
昔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顏路長孔子十歲;寅長徵仲十閱月,願例孔子以徵仲為師,非詞伏也,蓋心伏也。詩與畫,寅得與徵仲爭衡;至其學行,寅將捧麵而走矣。寅師徵仲,唯求一隅共坐,以消鎔其渣滓之心耳,非矯矯以為異也。雖然,亦使後生小子、欽仰前輩之規矩豐度,徵仲不可辭也。
在文中,唐伯虎雖然不改狂性,但說話的身段兒早已經下放到子弟層次。無怪乎袁宏道批語稱為:真心實話。誰謂子畏狂徒者哉?
朋友兄弟重新和好,將唐伯虎失去妻子的悲哀慢慢抹平。似乎一切都好了起來,然而,緊隨其後的寧王之邀又使他遭逢一場大難,再次遭受皮肉之苦。最終,他悟得了人生的真諦,一首勸解世人的千古悲壯之歌誕生了,這就是著名的《百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