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賣酒錢。
酒醒隻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複日,花落花開年複年。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1.夭壽不疑天,功名須壯時
返回蘇州後的唐伯虎,婚也離了,新的愛人也找到了。然而為了這樁婚事,他卻和朋友文徵明、弟弟唐申產生了巨大矛盾。唐伯虎之所以變化如此之大,為了沈九娘而與兄弟朋友“大動幹戈”,其原因在於自己孤單寂寞憋屈的心理無法排遣,而沈九娘作為社會底層婦女,見多了世間不平事,見慣了悲哀的人間慘事,同樣也嚐遍了無數次被欺騙與背叛的滋味。所以,她能用自己的言語、自己的心靈理解唐伯虎。
這一點,唐伯虎的兄弟朋友根本無法做到,因為,他們沒有遇到過這麼多的不幸。能夠給予唐伯虎的唯有理解下的順從(如祝允明、張靈)或是力圖規勸矯正(如文徵明、唐申)。然而改變唐伯虎是不可能的。文徵明這個人脾氣非常好,一輩子沒說過別人壞話,更堅信君子絕交不出惡語,看唐伯虎那樣決絕,也不肯說他的壞話,隻是不再主動答理他了。唐申呢,畢竟是兄弟,雖然失和但也時不時地讓兒子長民去看望伯虎。好在唐伯虎自己賣文鬻畫自在逍遙,起初,他一個人生活,便在吳趨坊巷口臨街的一座小樓中居住。
在那裏,他開始積極抓緊創作,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趕緊賺錢為沈九娘贖身。因為妓女要想正式嫁人必須經過老鴇的同意並賠償她的損失費。作為妓院的搖錢樹,沈九娘的贖身錢肯定不少。作為家中長子的唐伯虎,本來可以動用家裏的錢,但因為兄弟的堅決反對,他也隻好用自己的才華賺到這筆錢。
他和沈九娘正式成婚之後,便覺得小樓一是空間太小,二是畢竟那裏對於他來說太吵,也不方便。他便決定在城北桃花塢建一個別院,這就是後來著名的桃花庵。桃花塢原是宋人章莊簡的別墅,但久經風雨,早成了一片廢墟。不過這個地方景色宜人,有水(一條小溪)、有樹,還有一個小土丘,非常適合於半隱居的唐伯虎居住。他還為此擬定了幾間屋子的名稱,如“學圃堂”、“夢墨亭”、“蛺蝶齋”等。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儒家思想往往占據著統治地位;失敗了則會不約而同地成為道家,追求一種遠離塵世的境界。再嚴重一些,就是隱遁或出家為僧。有人將其歸結為狂、歎、諧、隱幾個階段。以祝允明、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為首的“蘇州四大才子”基本上都處在隱的階段,就連最年輕僅活了33個春秋的徐禎卿也是如此。
桃花庵下桃花仙
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伯虎決定籌建桃花庵別院。正德二年(1507年)桃花庵建成。唐伯虎曾寫了一首《桃花庵歌》大意為:桃花塢裏有座桃花庵,桃花庵內有我這個桃花仙人。桃花仙人種了桃樹,到得時節就摘取桃花換點酒錢。清醒的時候我在桃花前坐,酒醉的時候還到桃花樹下眠。在我桃花仙人醉醉醒醒的日子裏,時光快速離去。年複一年間,桃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我沒有什麼宏大誌願,寧願自己老死在花兒與美酒間,也不在高官富人的車馬前彎下自己的腰板兒。
唉!富人們以跨馬飛馳、看著身後揚起的塵土為樂,因為他們認為世人在仰視他們;對於我們這些窮人來說,品嚐杯杯美酒,欣賞嬌美的桃花才是我們的最愛。
如果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這兩種人兩種生活自然有著天壤之別。
但換個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貴者須得時刻繃緊神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過活;而所謂貧者,卻能多幾分閑情,多幾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實,更加輕鬆和快樂。
不懂我的人笑我太瘋癲,而我則笑他們看不穿這世間的世情。
你們看那些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墳墓,如今還有幾個能見到?如果他們在天有靈,隻能無奈地看著自己的墳墓漸變成廢墟,無花無酒被人當田地來耕作了。
當我們仔細探究這一期間他的所作所為時,會發現唐伯虎並非我們認為的那般舒服與坦然。雖然,唐伯虎也有凡買畫者皆要送酒的潛規則,然而,這隻是在他畫作好銷的時候。當全家上下饑寒交迫的時候,唐伯虎也隻能徒勞地發出“不使人間造孽錢”的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