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使唐伯虎日子分外艱難,而隨後而來的危機則使他陷入了更大的財務危機中。原來寧王多年來一直陰謀造反,他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發兵叛亂。在北京的明武宗朱厚照,生來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性子,一聽寧王造反立刻興奮地禦駕親征。盡管寧王的叛亂七月便被王守仁擊敗,武宗並沒有因此停下南下的腳步。
武宗的主要目的地是揚州,因為那裏有瓊花。傳言瓊花之美,竟然可以令隋煬帝不顧一切地修造京杭大運河以便賞花。所以,朱厚照決定去揚州看看。
這一下可苦了南巡路上各處的百姓。愛好搜羅美女的武宗走到哪裏禍害到哪裏,看到當地官員的妻女好看收了,看到村姑大姐樸素天然收了……上麵這麼做,底下的人也有樣學樣,四處為非作歹。在全國百姓看來,這群人就像是烏雲,走到哪裏都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恐懼。
蘇州百姓紛紛將自己的女兒好好打扮了一番,皮膚白皙的抹炭,貌似楊貴妃者全都弄成了看似猛張飛。揚州的百姓為了防止女兒被武宗掠進宮,紛紛到大街上搶女婿。最有名的事件就是“金秀才一日三被搶”。
然而武宗沒有去成他想去的揚州,在走到清江浦時,武宗意外落水受寒,因病不得不回了北京。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回到北京不久的武宗駕崩了。
他這一死,全國老百姓心裏恐怕都想點了鞭炮慶祝。唐伯虎作為百姓,肯定不敢隨便議論皇帝,但從嘉靖改元這件事情上我們可以看出,唐伯虎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都很高興。皇帝死的當年是不能改元的,因此,1522年嘉靖皇帝改元,唐伯虎作了一首詩祝賀,其內容非常明顯地在數落明武宗,希冀嘉靖皇帝能夠一掃烏雲:其詩曰:
世運循環世複清,物情熙皞(音“浩”)物鹹亨,一人正位山河定,萬國朝元日月明。黃道中天華闕迥,紫微垂象泰階平,區區蜂蟻誠歡喜,鼓腹歌謠競此生。
毫不誇張地說,唐伯虎多虧是個老百姓,也多虧生活在較為開放的明朝中後期,若生活在“文字獄”的時代,僅憑這首詩,唐伯虎的命也早就丟了。
半生落魄太平人
兩個大災之下,蘇州乃至江蘇人民都沒有閑情逸致去買什麼書畫了。唐伯虎的生活頓時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盡管他說過“不使人間造孽錢”這樣的話,然而這卻是一句笑談,正如我們平時遇到不平事,經常會賭氣說“還不如回到原始社會,小國寡民時代”。
那麼,唐伯虎到底如何麵對窮富這一問題,是否認為窮富很關鍵?其實唐伯虎40歲時寫的《自壽》就已經很明白了。
魚羹稻衲好終身,彈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懶為何況惡,富非所望不憂貧。
僧房一局金藤著,野店三杯石凍春;自恨不才還自慶,半生無事太平人。
雖然,後來這首詩又改為下麵的四句:田衣稻衲擬終身,彈指流年了四旬;善亦懶為何況惡,富非所望不憂貧。
僧房一局金藤著,野店三杯石凍春;如此福緣消不盡,半生落魄太平人。
但詩的核心並沒有變動,即“太平人”。也就是說,唐伯虎對於錢財看得還是很淡的,科場弊案之前,唐伯虎不愛財,他幫助徐禎卿、將自己的錢財用來大範圍買書等;而科場弊案之後,他便將“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放到了人生核心地位。從這兩首詩就很容易看出。
作第一首詩時,他的功名心尚未徹底死去,因此,頗有些悔意“自恨不才還自慶”。但經過寧王之劫後,他便覺得眼前的生活都是一種快樂並覺得“如此福緣消不盡”。唐伯虎具體改詩在何時,目前無法考證,但應是在寧王之劫功名心徹底斷絕之後,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想到了兩位妻子,想到了妹妹和外甥,更想到了自己的兒子。他們都已成過去,而自己仍然在世上。
“半生無事太平人”是40歲時他對自己的評價,那個時候,他過著平民生活,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無驚無險。話裏話外的意思是,這樣生活下去,盡管沒有什麼豐功偉績,卻對自己的愛好沒什麼不好,頗有些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