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則將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和“良知”、“良能”的觀點和禪宗的“心生”、“心滅”合在一起,並雜糅了道家的學說,形成了“心即是理”的主觀唯心主義學說。他認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他認為發揮人的本心即可明白道理,沒必要死用功。一切都應該按照自己的心去做。
到後來,特別是經過元朝統治、燕王奪位等事件的衝擊,許多人開始認為:功名無用,做官是累贅。祝允明和唐伯虎等人的老師沈周就是這樣的人。心學發展到後來,就成為了個人主義。後來王守仁橫空出世,對該學派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被封為“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他自幼家學深厚,他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狀元公,自幼在北京長大。王守仁的思想繼承並發展了陸九淵的思想,與程朱理學大不同的就是:知行合一。
程朱理學主張:既然知道一加一等於二,就要去論證為什麼等於二,為什麼不等於三不等於四呢?也就是說知道了道理之後,就應該窮盡道理何以為道理。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再去做事情。
陸王心學主張:既然知道了一加一等於二,那就利用它去算一加二等於幾,以此類推。它認為:既然知道了道理就要利用道理去做事情,例如孝順,既然道家知道了什麼是孝順就按照去做就是了,沒必要在研究來研究去引經據典。
除此之外,王守仁主張士農工商一視同仁。晚年,他將自己的理論歸結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通俗地說就是:心無善惡,有了意念就產生了善惡。能區分善惡就是具備了良知,而去掉惡跟隨善去做事就是格物。格物是什麼呢?就是探究道理的方法。
簡單地說,王守仁和陸九淵所持心學就是當時的異端學說,是反主流的學說。因此,在實踐中,他們就顯得很特立獨行,例如祝允明、唐伯虎等人。既然心即宇宙,展開本心就是展開道理,展開人性,那為什麼不想什麼做什麼呢?“心學”因為主張士農工商一視同仁,很受歡迎。特別是蘇浙商業經濟發達地區的人。
我們介紹這些是意在說明唐伯虎的思想源泉。沒有這種思想源泉,他的行為就不會乖張,他的詩文也就不會那麼敢於俚俗。
王守仁和唐伯虎應該早就相識,因為他們是同學,都參加了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會試。那時候的王守仁尚未享大名,還是一名普通的考生。而唐伯虎則是風光無限,整日騎著高頭大馬,帶著禮物去考官們家裏串門。那時候的王守仁也許和其他人一樣在想著:“這家夥太張狂了。”
而如今,他們地位相差很大,但看得出來,王守仁對唐伯虎一直非常尊重,從側麵看,王守仁對於當年的是是非非肯定有所了解。
作為一名朝廷高級官員,王守仁知道的內幕肯定相對較多。隻不過與自己無關而已,他也沒必要記述。但他到了山上看到唐伯虎的樣子卻令人不得不認為:至少二人惺惺相惜。
反主流的急先鋒
程朱理學(程朱道學)是明清時期主流思想,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創立,南宋朱熹集北宋“五子”(理學的創始人——周敦頤,二程的老師——邵雍;張載和二程)的精華最終定鼎形成。他們主張“去人欲,存天理”,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因此人們應當自覺遵守三綱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