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家世淵源(1 / 2)

南宋詩人陸遊在《眉州披風榭拜東坡先生遺像》中說:“蜿蜒回顧山有情,平鋪十裏江無聲。孕奇蓄秀當此地,鬱然千載詩書城。”這裏所說的孕奇蓄秀的地方就是今四川眉山城,曆史上又名通義州。穀深水急的岷江自川北岷山發源,由北而南縱貫全城。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蘇洵曾讚道:“岷山之陽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鯉魚。”(《贈陳景回》)蘇軾也有“想見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的感慨。(《寄蔡子華》)《蜀中名勝記》引《通義誌》雲:“昔人評吾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小南門城村,家家竹籬桃樹,春色可愛,橋之下流,皆花竹楊柳。泛舟其間,鄉人謂之小桃源。”如此溫情秀麗的地方,真可謂集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一代文豪蘇軾就誕生於此。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陰曆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生於這個小城鎮的書香門第。他死後七十年,朝廷追諡他為“文忠”,故世稱“蘇文忠公”。蘇軾的家庭雖不算赫赫有名,但也算是“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的文人之家。據蘇軾之父蘇洵撰寫的《蘇式族譜》和《族譜後錄》上下篇的記載,蘇洵的祖上三代一直沉埋不顯,沒有一個出仕做官的,但蘇洵之父蘇序的文學修養頗高,“讀書務知大義,為詩務達其誌而已,詩多至千餘首”(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誌銘》)。蘇序有三子二女,三子中長子名澹,次子名渙,第三個兒子就是蘇洵,蘇澹、蘇渙“皆以文學舉進士”,後來蘇渙登朝做官,蘇序還因此被授為大理評事,累贈尚書職方員外郎。此外,蘇序還樂善好施,他常常把家裏的米換成穀子,貯存在一個大糧倉中,到了荒年就開倉散穀,救濟窮人,蘇序的這種品質對蘇軾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蘇軾的父親蘇洵(1009—1066年),字明允,他“為人聰明,辯智過人”,少年時曾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但屢試不中。於是“知取士之難,遂決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蘇洵《上韓丞相書》)。他喜愛四處遊學,結交名士高人,親戚們都認為他不務正業,他的父親蘇序卻對他很放心,總是說這孩子將來會有出息的。蘇序的期望沒有落空,當蘇洵有了長子蘇軾和次子蘇轍後,便開始閉門苦讀了。歐陽修為蘇洵撰寫的墓誌銘有語:“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門讀書,為文辭。歲餘,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退而歎曰:‘此不足為吾學也。’”雖然科舉不中,但蘇洵終於“文章名震天下”,成為了一個雖晚學但很有成就的文學家。《幾策》《權術》《衡論》《六經論》《史論》等著作,就是他苦讀和思考的結晶。這些著作包含了他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各方麵的識略和才能,很有現實意義。可以說,父親蘇洵就是蘇軾在政治上的啟蒙老師。然而更重要的是,蘇洵縱橫恣肆的文風對少年蘇軾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曾鞏讚譽蘇洵的文章是“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這種讚譽並不為過。由於自己的出仕願望未能實現,蘇洵便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他常說:“吾嚐有誌於斯世,今老矣,二子其當成吾誌乎!”(蘇轍《墳院記》)就連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起名,他也是煞費苦心。“輪、輻、蓋、珍,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除了父親的言傳身教外,蘇軾的母親程氏也很注重對蘇軾兄弟的教育。一次,她給蘇軾講《後漢書·範謗傳》,她講道:“範謗,字孟博,東漢汝南征羌人,因黨錮之禍為宦官所殺。他在臨刑前與母親訣別,希望母親不要過分悲傷。範母很堅強,安慰兒子說:‘既有美名,又求長壽,可兼得嗎?’”蘇軾聽了,問母親:“如果我成了範謗,母親會讚許我嗎?”程氏回答說:“你能作範謗,難道我就不能做範謗之母嗎?”由此可以看出,蘇軾身居高官後依舊保持著正直廉潔的品性與從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蘇軾8歲時,進入眉山天慶觀中的一所鄉塾拜張易簡道士為師,全班一百多個學生,蘇軾總是名列前茅。三年後,一位名叫劉巨的知名學者來此任教,可沒過多久,這位名師就認為自己教不了蘇軾了。這是因為有一次劉巨作了一首自認為很滿意的詩——《鷺鷥詩》,在班上朗讀,當他念到最後一句“漁人忽驚起,雪片逐風斜”時,小蘇軾順口插嘴道:“漁人忽驚起,雪片落蒹葭。”老師聽了頗為震驚,這麼小的孩子就有此等的靈氣和才華,連自己都自歎不如啊!還有一次,父親給蘇軾出了個題目讓他作文,題為《夏侯太初論》。夏侯太初,名玄,三國時魏人,因反對司馬氏專攻,被司馬昭所殺。蘇軾在文中寫道:“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躉。”意思是說一個人膽子再大,如果沒有定力,也會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不知所措。小小年紀就如此睿智,這讓父親預感到這個孩子將來一定前途無量。蘇轍在《初發彭城有感寄子瞻》一詩中,也有對少年蘇軾的描述,“念昔各年少,鬆筠閉南軒。俯仰道所存”。蘇軾自己也曾寫詩回顧自己的學習時光,“我昔居家斷還往,著述不暇窺園葵”。其中“窺園”是出自董仲舒的典故“三年不窺園”,如此刻苦用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但蘇軾並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他愛好廣泛,對琴棋書畫都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