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宦海沉浮(1)(2 / 3)

3.為百姓祈雨。蘇軾到達鳳翔幾個月後,在自己住所的北麵空地上,修建了一個小亭子,並取名為“喜雨亭”。因為當時鳳翔旱情嚴重,連續數月滴雨未落。太守宋選和蘇軾都很焦急,於是二人沐浴更衣,親自到太白山上求雨。事有湊巧,在他們祈雨後,鳳翔果然降下大雨,緩解了旱情。蘇軾非常高興,除了將亭子命名為“喜雨亭”外,還專門作了一篇《喜雨亭記》以示紀念。這次降雨當然並非神仙顯靈,但卻能夠從中看出蘇軾對民生疾苦的關心。

此外,蘇軾還主張“以官榷與民”,即將以前官賣的茶、鹽、酒等和百姓密切相關的必需品“盡以予民”,解決了百姓的實際生活困難。他還極力反對土地兼並,對掠奪百姓的惡行深惡痛絕。

蘇軾在鳳翔共任職四年,短短的四年間,蘇軾作為一個青年政治家的風采已經顯露出來。他任滿返回京城時已是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仁宗已經去世,在位的英宗早就賞識蘇軾的才學,想提拔他為翰林,但由於受到宰相韓琦的阻撓,隻獲準在史館任職。但這一任命為蘇軾提供了一個廣泛閱讀的良機,他興奮異常。

不久,家庭的不幸再次降臨。蘇軾的妻子王弗和父親蘇洵先後去世,這讓蘇軾痛不欲生。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蘇軾親自護送親人靈柩回到故鄉安葬,並同蘇轍一起為父親守孝。這期間,北宋英宗皇帝於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八駕崩,太子趙頊即位,是為神宗,並於1068年改元為熙寧元年。

(二)乏於爭鬥避禍外任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十二月,蘇軾第三次辭別故鄉北上,並於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到達京都汴京。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京城中一場統治階級內部新舊黨派之間的鬥爭使蘇軾身陷其中,從此他似不係之舟,開始了風雨飄搖的仕宦生涯。

英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頊繼承皇位,為神宗。年富力強的皇帝很有抱負,力圖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現狀,準備進行一場大改革。他大膽起用同樣銳意進取的王安石,先後提拔其為江寧知府、翰林學士和參知政事。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開始大刀闊斧地主持變法。他首先建立了變法機構“製置三司條例司”,這是一個由皇帝特命設立的製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緊接著,他又製定並推行了一係列新法條例,主要包括有利於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均輸法和方田均稅法等,還包括有利於整頓軍隊、增強軍隊實力的將兵法、減兵並營法、保甲法和保馬法等。客觀上說,這些新法條例如果正確執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助於改變北宋王朝的社會現狀,但是也的確有弊端存在。新法條例推出後,引起了軒然大波,並在朝中迅速形成了以司馬光為領袖的反變法派,也稱保守派。保守派中有些人抵製新法推行,是因為新法觸犯了他們的既得利益。而保守派中的一些老臣,如韓琦、文彥博、歐陽修等,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誠懇地向神宗皇帝指出了新法的一些弊端,很多意見都很有見地。兩派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但是追求進取、行事果決的年輕皇帝和王安石卻都無視這些意見。於是很多元老重臣紛紛辭去官職,告老還鄉,這其中也包括司馬光。

蘇軾再次回到京城後,正好遇上這場變法中變法派和保守派爭鬥的高潮。我們知道,蘇軾一直有一套成熟的政治方略,在他的很多文章和奏折中,也能看到這一點。麵對北宋當時因循守舊的現狀,他是希望變革的。但是對於王安石激進的變法主張,他卻抱著懷疑和否定的態度。在呈交宋神宗的《議學校貢舉狀》《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皇帝書》中,蘇軾都表達了這種態度。應該說蘇軾的很多主張是有道理的,但是變法派正掌控權柄,蘇軾直接針對變法派的批評態度必然遭到他們的嫉恨。於是很多人便開始編造謊言,陷害蘇軾。蘇軾在這種針鋒相對的政治鬥爭中,漸漸感到勢單力孤,處境危險。於是他上書朝廷,請求皇帝將自己調離京城,出任地方官職,最終得到了杭州通判的官銜。通判是北宋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新增設的官銜,隸屬於中央。一方麵有協助州長官處理政務的職責,另一方麵還有替中央監督地方官員的作用。自任杭州通判開始,蘇軾連任四州地方官,分別是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時間長達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