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是中國古代大多數文人的共同追求,才華橫溢的蘇軾當然也不會例外。從22歲進士及第開始,他的命運就同“政治”二字密不可分。但令人惋惜的是,蘇軾的才華和對政治的熱情並沒有讓他的仕途一帆風順,相反,卻是連遭打擊,備受迫害。經曆宦海沉浮的一代文豪蘇軾最終抱憾而終。
(一)才華橫溢初登仕途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父親蘇洵帶著已經娶妻的蘇軾、蘇轍兄弟北上前往當時的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參加進士考試。按照當時的規定,參加科舉一般要經過三級考試:第一級稱為“府試”或者“州試”,考取後還要參加由禮部主持的考試,稱為“省試”。最後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是當時最高一級的考試。蘇軾、蘇轍兄弟二人憑借滿腹的才學在三級考試中都很出色。宋仁宗任命時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的歐陽修為主考官。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大家,同時在政治上也是個銳意進取的改革家。他以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眼光在這次考試中挑選人才。此次考試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這是一篇論述國家刑罰獎賞政策的政論文。蘇軾憑借自己多年的鑽研積累,將自己的治國思想闡述得鞭辟入裏。全文論述始終圍繞著“廣施恩德”和“慎用刑罰”兩個中心,表達了蘇軾“愛民之深,憂民之切”的仁愛之心。這篇引古喻今、說理透徹的文章連同作者都深得歐陽修的賞識,“文忠(歐陽修)驚喜,以為異人”。在給朋友梅聖俞的信中,歐陽修毫不掩飾地表達了這種讚歎:“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蘇軾和蘇轍兄弟也給宋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史料記載,仁宗在殿試結束後,曾高興地對皇後說:“我今天為子孫找到了兩個太平宰相。”
蘇軾在這次考試中雖然沒有成為狀元,但是他的才學卻被廣為傳誦。正當蘇軾兄弟為考場得意而興高采烈的時候,家中卻傳來噩耗:他們的生母程夫人不幸病故。父子三人倉皇返回故鄉奔喪。按照當時的禮節,蘇軾兄弟要為亡母守孝滿二十七個月方合乎禮俗。所以等到他們再次返京的時候已經是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了。嘉祐五年(1060年)二月,蘇氏兄弟到達京師。
蘇氏父子三人第二次到達汴京後,禮部任命蘇軾和蘇轍分別為河南府福昌縣(今河南宣陽縣西)主簿和澠池(今屬河南)主簿。主簿的工作主要是負責辦理文書等事宜,但是二人都沒有赴任。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在歐陽修的大力舉薦下,兄弟二人又參加了秘閣的製科考試,蘇軾參加了“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的考試,作了《王者不製夷狄論》等六論,“文義粲然,時以為難”。殿試時,蘇軾又憑借《禦試製科策》考入第三等。這是宋代考試的最高等級。考試結束後,蘇軾被任命為大理寺評事及簽書鳳翔府判官。大理寺評事是掌管刑獄工作的京官,簽書判官是州府中掌管文書、佐助州官的官員。這是以京官的身份充任州府的簽判,和前一次被授予河南福昌縣主簿相比,職位有了明顯的提升。對此,用蘇軾自己的話說就是“忽從縣佐,擢(官員的提升)與評刑”了。這是蘇軾“從政”的開始。蘇轍同時也被授予官職,但因侍奉父親的緣故,暫未赴任。
鳳翔在今陝西西部,距京城不是很遠。蘇軾在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到達此地,開始了其作為地方官的生涯。他是一位很有實幹精神的官員,對工作盡職盡責。到任後經常到所屬各縣訪查民情,並根據具體需要對地方政策進行了一些改革,為百姓解決了很多難題。
1.改革“衙前之役”。“衙前”是北宋一種很苦的差役,主要工作是代替官府押送物資和保管財物,最重要的是如有損失,還要包賠。這項差役讓當地很多百姓傾家蕩產,甚至丟掉性命。這裏舉為朝廷運送竹木為例。因鳳翔盛產竹子,朝廷每年都要從這一帶征取大量的竹子,並命服役者編成竹筏順水流運送進京,行程主要經過渭水和黃河,途中要經過非常危險的三門峽,朝廷要求運送的季節又多是渭水、黃河暴漲之時,這樣,竹筏在運送途中多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百姓為此要傾盡家產來賠償損失,而且還時有翻船喪命的事件發生。當地人民為此怨聲載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軾修訂了衙規,改變了在水流暴漲的季節運送物資的陳規,減輕了百姓的痛苦。
2.免除貧民積欠官府的債務。鳳翔府的很多貧民因無力償還官府的債務而被關押在監獄裏。蘇軾到任後經調查發現這些欠債人多是無辜的。例如,守護的竹木被水衝走了,要按律賠償;守護的糧食和布匹,因日久而黴爛,也要賠償。朝廷也知道這些貧民無力賠償,於是下詔赦免。但是朝廷的詔書往往都會被不法官員扣押,然後借此機會向百姓敲詐勒索,要這些欠債人的家屬拿錢來贖,否則將繼續關押。對於此種情形,蘇軾倍感憤慨,他說:“天下之人,以為言出而莫敢違者,莫若天子之詔書也。進詔書具已許之,而三司子曹吏獨不許,是猶可忍耶?”於是他做《上蔡省主論放欠書》給主管部門,要求免除百姓的一切積欠之債,讓這些百姓能夠“皆得歸,安其藜糗,養其老幼,日晏而起,吏不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