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認為要想習得過人的書法本領,首先要知曉書法的本末。這裏所指出的本末的概念即是指各種書法體式之間的關係。蘇軾認為正書是書法之本,而行書、草書為末。隻有正書寫好,才有可能在行書、草書方麵取得進展。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很難在書法上取得較好的成績。其次,蘇軾認為要掌握書法的規律,具體說來也就是書法中各種字體的布局、結構,要想找出這其中的規律是需要長時間的探索與領悟才能實現的。另外,蘇軾認為書法貴在創新,他認為一個傑出的書法家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在掌握了法度和規律的基礎上,找出新意,自成一家。這也是蘇軾在評論書法時所遵循的重要標準。
蘇軾十分注重書法的自然之美。他的書法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平淡、自然之姿。黃庭堅將蘇軾書法分為三個時期:早年姿媚,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圓勁,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是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詩。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嗬成。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沉著,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鬆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蘇軾的書法,以及在書法所體現出來的品格,後人對其的讚譽是十分高的。
總之,蘇軾倡導的“文人畫”的繪畫美學思想,在我國的繪畫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麵,促進了中國詩畫的民族審美情趣的發展。同時,他在對待書法時的精神也被人們所接受並傳頌,成為人們習作時的典範。
蘇軾的一生,在坎坷與困難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他以獨特的政治、文學和藝術生活狀態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典範,展示著燦爛的人格魅力,如蘇軾般在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都卓有建樹的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蘇軾真可謂“千古第一文人”,他發出的奪目光輝使整個北宋文壇為之燦然。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說:“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宋孝宗皇帝稱蘇軾:“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清代學者王國維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位詩人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而其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的影響能超越蘇軾之上。”我國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詩人陳毅元帥則說:“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可見,蘇軾作為藝術史上不朽的豐碑,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給予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