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前言(1 / 2)

“一個人的力量”,這是張純如的人生信條。在她流星般絢爛的一生中,借助自己一絲不苟的作品和跨越美國東西海岸進行的數百次演講,張純如也常常與她的聽眾和崇拜者分享這一信條。

出於這一原因,張純如滿懷激情的投入到她的使命中去,這個信奉“一個人的力量”的孤獨的行者,將其全部精力和所有清醒的時間都用於思考、籌劃、推動、抗爭和評估中去,周而複始,隻為改變既有事實。

張純如也是個優秀的團隊成員。自從張純如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1994年12月在庫布提諾社區中心召開的那次國際會議,幾年中,這個很多人已經在紀錄片“張純如:南京大屠殺”中見過的梳著馬尾辮的窈窕美麗的年輕女性,一直與我們(史維會最積極的成員)保持著密切聯係。她與我們分享她一絲不苟地收集、整理和研究的曆史事實,參加在美國和加拿大舉行的相關學術活動。不管是身在家中還是在飛機場旁邊的某個旅館酒店裏,每當我們想要與她聯係,她從不令人失望。通話時,她記下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電話裏傳來的鍵盤敲擊的清脆聲響直至今日仍回旋在我的記憶中。在絕大多數美國人還不知“互聯網”為何物時,她就已經向許多人發送了成千上萬封電子郵件,這使她成為一名當之無愧的傳播者和“網絡鬥士”。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源自張純如母親的電子郵件檔案,作為一名優秀、嚴謹的學者,她多年以來一直保存著這些郵件。

張純如經曆了從一個羞澀少女到一顆耀目明星的蛻變。在因南京大屠殺一書成為暢銷書作家之後,張純如迅速從一個學究式的記者轉型為一名最優秀的公共演說家。她的書揭露了1937年到1938年日本人在8周的時間裏對數萬名中國平民進行的史無前例的血腥屠殺。在失守的古都南京,這些人奸淫婦女,燒殺捋掠。成名後,即便是在Renaissance Weekend這樣的場合,美國總統和第一夫人在場的情況下,張純如依然可以口若懸河。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殺》剛出版時,張純如通常要花一整天時間準備15到20分鍾的講演稿。但一年後,在PBS新聞一小時節目的直播現場,同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進行公開辯論時,她隻用了不到30秒的時間便將對方反駁得啞口無言。

我想傳達給所有日本右翼分子一個信息:“張純如既不是中國政府特工,也不是美國間諜,與你們的荒謬指控相反,她隻不過是一個呼籲改變的使者。”

張純如是一個全麵的人權鬥士。盡管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是她出眾的作品,張純如對其他問題也滿懷激情,不折不撓的為之奮鬥——諸如替那些二戰日本帝國主義戰爭機器的受害者和死者討回公道。張純如堅定的捍衛人權和公民權利,無論事件發生在美國還是國外。

例如,當9-11恐怖襲擊發生後,喬治-布什發動了針對伊拉克的不義之戰,在美國境內大範圍出現的針對穆斯林的惡意攻擊曾令張純如極度不安。她和猶太及阿拉伯人權活動家一道出席電視台舉辦的公開論壇,表達自己對此事的憂慮,盡管當時她非常忙,一邊要為自己的書做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一方麵還要應付不計其數的大學和全國性電視台、電台演講活動。當她討論曆史是如何令人悲哀的一次次重複時——過去是對愛爾蘭、猶太和華人移民的歧視,然後是對美籍日裔的非法拘禁,現在又是對少數族裔的惡性襲擊——張純如臉上凝重的表情反映出她內心對那些種族歧視和種族敵意受害者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