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克服障礙 (3)(1 / 2)

1997年最令人興奮的新聞發生在7月28日: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將《南京大屠殺》一書的媒體首度轉載權賣給了《新聞周刊》,11月那期雜誌上將登出部分內容節選,正好趕上這本書正式在書店銷售的日子。《新聞周刊》是本全球銷售量很大的雜誌,上麵的書摘必將對圖書的銷售狀況產生重要影響。我們聽說這個消息後都不禁雀躍。除此之外還因為,純如還沒出生前,我們就訂了《新聞周刊》,一直是這本雜誌的忠實讀者。純如1988年夏天曾經在那裏擔任過實習生,正因如此,我們全家人都對這本雜誌懷有特殊感情。

等待《新聞周刊》登出書摘時的心情就好比等待我們的外孫出生一樣。隨著日子逐漸接近,我的心情越來越焦灼不安。

盡管純如已經安排好在1997年11月14日到12月19日之間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圖書簽售活動,期間準備在美國和加拿大停留數站,但她了解到,根據與《新聞周刊》簽訂的合同,直到《新聞周刊》刊出書摘,之前她都不能透露書中的任何內容。然而,一旦書摘被發表,在11月14日的簽售儀式上,純如就可以對書中內容暢所欲言了。

在《新聞周刊》上刊出的書摘最後變成了一件幾經周折的戲劇性事件。當《新聞周刊》推遲了書摘刊出的時間後,純如寄給我們一份逐日事件列表。她要我們幫她保留這些信息,以備日後用做證實事態發展的書麵證據。

據純如說,1997年7月28日,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一名員工發電子郵件給純如說,她已經將這本書的媒體首載權賣給了《新聞周刊》,書摘將發表在11月17日出版的那一期上(事實上11月10日或11日雜誌就會上攤銷售)。

1997年11月6日,星期四,一名《新聞周刊》的編輯將書摘的第一稿發給純如,征求她對於節選書中段落的建議。這名編輯還請求純如同意在雜誌上登出某些照片。

到了11月7日,星期五的早晨,這位編輯將排好的版式和圖注、標題和正文等用電子郵件發給了純如。文章的標題是“揭露南京大屠殺”,副標題是“書摘:一位美籍華裔作家對二戰曆史中最恐怖一章進行的永不妥協的反思與回顧”。純如花了一整天時間用電子郵件將修改稿傳來傳去。她問那位編輯,如果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緊張局勢急轉直下,這篇書摘是否會被從版麵上擠掉。對於那一周來說,這種情形出現的可能性極大。但那位編輯的回答是否定的,她說版麵計劃已定,除非發生特別重大的事情,純如的書摘才會被撤版。

然而,突然之間,當晚10點鍾,當純如和布瑞特剛剛在聖何塞聽完一場音樂會回到家中時,她接到《新聞周刊》晚上7點29分打來的電話留言:“純如,我是《新聞周刊》的湯姆·馬斯林(Tom Maslin)。很抱歉地通知你,我們不得不撤掉書摘的稿子,因為據上麵通知,雜誌的頁碼縮減了4頁。我們下周會與你聯係,如果你希望和我進一步討論此事的話,請給我來電話……”

第二天早晨純如打電話給我們,告知了書摘延遲刊出的事。我們都很震驚。純如告訴我們,湯姆在電話留言裏的聲音聽上去很不自然。

純如立即致電《新聞周刊》,問他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他們告訴她,周五晚上臨時撤掉了4個大廣告。他們向純如解釋說,《新聞周刊》必須保證廣告版麵和編輯內容版麵保持一定比例,有時候因為廣告撤版的緣故,一些報道也要被撤掉。他們承認這樣的事情並不經常發生,並表示因為廣告撤掉的原因,編輯們工作了一整個晚上重新設計雜誌版麵,但能夠做的事情很有限。

純如又給《新聞周刊》打了一係列電話,一名資深員工告訴她,撤掉的大廣告中有一個是豐田汽車的廣告。但稍後他又打電話給純如說,書摘推遲刊出的事與廣告撤版無關。我可不相信這一點。

正如我跟純如後來電話裏說的那樣,據我分析,真正原因在於純如的書摘將要刊出的消息被泄露了出去,有人試圖阻止這篇書摘的刊出。

我向純如指出,或許是刊登於當年11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雜誌》上的一篇專訪泄露了風聲。那本雜誌的編輯蘇·蒂帕斯奎爾(Sue DePasquale)那年夏天到森尼韋爾同純如見了麵並采訪了她。蒂帕斯奎爾就純如和她的新書寫了一篇很棒的長篇報道。這篇題為“南京噩夢”的文章刊登在11月號的雜誌上,一共占據了5頁的篇幅。不僅如此,純如站在一麵被血浸染了的日本國旗前的照片也出現在該雜誌的封麵上。在內文中刊登了數幅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曆史照片,並配有圖題和圖注。在文章中,純如對蒂帕斯奎爾說,《新聞周刊》已經承諾將會在11月17日出版的雜誌上登出對這本書的長篇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