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儀的祖籍及家世,《史記·張儀傳》《呂氏春秋涯》《史記正義》等文獻均有記載,且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張儀是戰國時期魏國人,係晉大夫張老的庶支,居地在名叫“清河”一帶的“河東”“西張城”。而據考證,“西張城”即今天河南省濮陽市市區胡村鄉張儀村,有以下五個證據可以證明:
第一,張儀村為春秋時晉地、戰國時魏地。這個村子位於今天河南省內黃縣東南、清豐縣西南,與濮陽市區交界處。根據這個村在清朝同治年間所立的《鐵佛寺碑》和內黃、清豐兩縣舊誌記載,此地曾先後屬內黃、頓丘、清豐縣地,1994年劃歸濮陽縣。清朝光緒年間,續編的《內黃縣誌》記載:內黃春秋時期屬於晉國,戰國時期屬於魏國。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記載說,清豐本來是漢內黃縣的土地,大曆七年於清豐店置,沿襲下來用清豐的名字。酈道元的《水經注·淇水》上記載:頓丘這個地方,《古文尚書》上說是觀地,因為太康五君名號是觀者,《竹書紀年》上提到說晉定公三十一年定都城於頓丘。從以上方麵文獻的記載來看,張儀村不論後來屬於內黃、頓丘還是清豐,這些地方在春秋時期都屬於晉國,戰國時期屬魏國。
第二,張儀村位於戰國時期的黃河東岸。古代文獻中的“河”指的都是黃河。“河東”,就是黃河以東的地區。根據《光緒開州誌》記載,古代黃河自河南滑縣流入此地,向北穿過開州的小屯莊、張家莊、聶固等村,經過戚城由西轉向東北進入清豐縣的境內,這是西漢以前的黃河流向。班固的《漢書·武帝紀》中記載,元光三年,黃河水從頓丘的東南地區流入渤海。夏天的時候,黃河在濮陽地區決口,淹了十六個郡縣,政府發兵十萬去搶險救災。以上文獻所記載的西漢以前的黃河故道流行的遺跡依然可以辨識出來,循著遺跡可以找到張儀村,就位於戚城西北部二十裏的黃河故道東岸。
第三,張儀村一帶曾經因為古清河而得名“清河”。對於“清河”一詞,《辭海》裏的解釋有五項:一是古河名,有兩支,一支源出於今天河南內黃縣以南;一支為古濟水以下的別稱。二是古郡名,為西漢時期設置,地點在今天河北清河縣一帶。三是古國名,為東漢時期設置,地點在今天山東臨清市東麵。四是舊縣名,在南宋時期設置的,地點在今天江蘇省清江一帶。五是今縣名,為隋朝時設置,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清河縣。隻有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市區胡村鄉張儀村一帶,才是戰國時期張儀的故裏清河。
第四,張儀村原名張城。今天張儀村是一個居民聚居地片名,這個居民片落有張、尹、李、常、魏、許、王、陳等八個姓氏,同姓的聚居劃分為七個自然村,俗稱“七張儀”,現在合為一個行政村,全村共有600餘戶,2550人,總耕地5400畝。其中張姓僅存4戶。考察他們的來源,村民都說除了張姓是老戶,是在明代移民前就已在當地以外,其餘七個姓氏都是明代外地移民的後裔。八個姓氏之中,僅僅李、尹兩個姓氏存有族譜。根據清代光緒二十五年續編的《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出自隴西,然後遍布天下。明代洪武年間,自洪洞遷往開州北麵的王家莊後,自王家莊移居清代城邑張儀村。根據清代光緒年間續編的《尹氏家譜》上的記載,尹氏是周王室吉甫的後裔,世代居住在山西的洪洞地區,明代成化年間遷徙到清代城邑張儀村。可惜張姓家譜失傳,對於他們的世係無法調查考證。探索他們村名的來源,村民們都說世代相傳,這個村原名叫作張城,是戰國時期秦國丞相張儀的故裏,因張儀曾掛七國相印,譽載史冊,村人引以為榮,大都以張儀的名字作為村名,但是至今仍然有“張儀”“張城”兩個村名混稱的。
第五,張儀村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張儀的故事和傳說,村裏的農耕老夫,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一提到張儀的故事,如“張儀的舌頭”“六百裏與六裏”“張儀伐蘇秦”等都是滔滔不絕,講得有聲有色。
總之,綜合上麵五條證據關於張儀的家世和祖籍居住地以及張儀村的曆史沿革、地理位置等方麵的考察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的故裏就在今天河南省濮陽市市區胡村鄉張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