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開封張儀墓(1 / 1)

張儀墓位於今天河南省開封城東開蘭公路北側的宴台河村,西麵距離曹門五公裏,南麵與三公裏處的漢代張耳墓隔邊村相望,東麵四公裏處有南神崗漢墓群,東北麵與十公裏處的倉頡墓(也叫做倉王城)及其造字台遙相呼應。這一帶自古以來地勢較高、林木繁茂、風景秀麗,人稱“風水寶地”,所以古墓葬比較多。

張儀墓占地一畝餘,居宴台河村內南北街中段西側,東臨街道,南、北、西三麵都臨近民居房屋,墓坑周圍花木扶疏,與房舍連成一片。據調查,張儀墓原為長方形高台,土質堅硬,與周圍沙壤迥然有別。後來,人們都認為墓地有靈性,用墓土壘鍋灶或灑在鍋台上可以避螞蟻和蚊蠅,遂挖土壘鍋台或蓋房屋。年長日久,張儀的墓地就變成了一處凹坑。1989年10月,東郊鄉政府和村委會在張儀墓東南端靠近街道處樹立了一通石碑,碑文記載了宴台河村的來曆及沿革。宴台河村原名硯台,也叫做北硯台,距它東南三公裏的張耳墓村稱為南硯台。宋代的《北道刊誤誌》上記載,張耳墓因為它的形狀像硯台,所以起名為硯台;張儀墓在樂安鄉,形狀也似硯台,所以也起名為硯台。那麼,硯台或者北硯台的村名為什麼演變成了宴台河村呢?傳說,明清時期黃河經常泛濫成災,曾經流至這個村的北頭,衝出一個大河口,遂稱這個村子為硯台河。又因為村西北與北宋時期古宴台遺址相距僅一公裏,“硯”和“宴”兩個字諧音,久而久之,便逐漸傳為宴台河村了。

張儀及其墓地在開封的情況,已故李村人某先生在《開封名勝古跡散記》一書中有下麵的記述:“張儀墓在城東北七裏北硯台。張儀,魏人,初和洛陽蘇秦、齊國孫臏、魏國龐涓等學藝於鬼穀。孫、龐學兵法,蘇、張學遊說。儀以連橫之說仕於秦惠王,後為丞相十一年,周顯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又為魏相年餘。周靚王四年(公元前317年)任齊相,最後歸大梁死於大梁。”在這段文字記載中,前半部分記述張儀的事跡比較可信,而後半部分卻有謬誤。張儀擔任魏相是第一次,不是“又為魏相”,也不是“年餘”,而是從周顯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至周靚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共四年。所謂的周靚王四年(公元前317年)任齊相也有錯誤,不是擔任齊國的相國,而是複任秦相,張儀兩次相秦共十一年。張儀最後歸大梁且死於大梁是正確的。

張儀是魏國人,最後複為魏相,然後去世,葬於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是可以肯定的,不可能葬於其他諸侯國所在地。關於張儀墓,除宋《北道刊誤誌》所記載的以外,明代《汴京遺跡誌》(汴京是開封古名)、《開封府誌》、清代《祥符縣誌》、《宋東京考》等,都記載張儀墓在開封城東七裏或者城東北七裏的硯台或北硯台(就是今天的宴台河村)。古書上說的七裏,應為約數,後代相繼沿襲傳開來。現今根據實測張儀墓距曹門5公裏。開封之張儀墓,史料記載與傳說一致,可謂是確鑿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