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張儀之“破縱連橫”(1)(1 / 2)

(一)飾身相魏,計破合縱

連橫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齊楚聯盟,孤立這兩個可以與秦國爭霸的國家。張儀工作的第一步選擇了魏國。為了更好地完成使命,張儀去魏國當了相國。

張儀的計劃是讓魏國先歸附秦國,然後讓其他各國仿效魏國的做法。但魏王不聽張儀的意見。秦王憤怒之下,派兵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兩城,同時暗中給張儀更為豐厚的待遇。張儀在魏居留了四年後,一直沒有什麼業績,直到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張儀感到機會來了,又勸哀王歸秦,哀王還是不聽。於是張儀暗中指使秦國攻魏。魏起兵與秦作戰,被秦打敗。

第二年,齊國又起兵攻打魏國,並在觀津戰敗了魏兵。這時,秦軍又來攻打魏國,首先戰敗了韓申差率領的軍隊,斬首八萬,使各國諸侯為之震驚。張儀心想時機成熟了,於是又勸說魏哀王道:“魏國的土地縱橫不滿一千裏,士兵不到三十萬。地勢四麵平坦,與各國四通八達,沒有高山大河的天險。從新鄭(韓國都城)到大梁(魏國都城)不過二百多裏路,不論戰車還是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氣就能到達。魏國南與楚國交界,西與韓國接連,北與趙國靠近,東與齊國連界,四方都要派兵駐守,這樣一算,光守衛邊境的士兵就要在十萬以上。再說魏國的地勢,自來就是戰場。如果南邊與楚交好而東邊不與齊國交好,那齊國就會從東麵進攻;和東方齊國友好而不和趙國親善,那趙兵就會從北麵進攻;與韓國不和,那韓兵就會攻魏的西麵;與楚國不親,那楚兵就會侵犯魏的南麵,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四分五裂的格局啊!再說各諸侯國之所以合縱結盟,是想求得國家安全、鞏固君王地位、增強軍隊力量、發揚本國聲威。雖然現在各合縱國把天下當做一家,彼此結為兄弟,在洹水之濱殺白馬立誓為盟,以堅定彼此的意誌。但是即使是同一個父母所生的親兄弟之間,都會發生爭奪錢財的事,更何況加入合縱的國家了。照這種形式看來,合縱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大王您要是不依附秦國,秦國就會出兵攻打河外,占據卷、衍、燕等地,脅迫衛國,奪取衛國的陽晉,於是趙國不能南下援魏;趙國不能南下,那魏也就不能向北和趙國相呼應;魏國和趙國聯絡不上的話,那麼合縱各國之間的交通就會斷絕;這樣一來,大王您要保全魏國看來是沒有希望了。”

“現在為大王著想,還不如依附秦國。有了秦國這樣強大的靠山,楚國、韓國就不敢輕舉妄動;沒有了韓國、楚國侵擾的禍患,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國家肯定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事情了。”

張儀接著給魏哀王分析:“實際上,秦國最想削弱的國家是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恰恰是魏國。雖然楚國有民富國大的名聲,但實際上卻很空虛;它的軍隊人數雖多,但不能打硬仗。我們調集魏國的全部軍隊南下攻打楚國,獲勝是可以肯定的。楚國一旦被割裂,最有利於我們魏國;楚國一旦衰弱虧損,秦國就會高興。我們用這種方法既轉嫁了災禍,又安定了國家,確實是一件好事啊。大王如不聽取我的意見,等到秦國出兵東向攻魏國,那時就是魏哀王您要想投靠秦國,看來都不大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