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張儀之“破縱連橫”(2)(1 / 3)

張儀的陰謀,在楚國遭到陳軫與屈原的反對,尤以屈原最力。陳軫和張儀本來都是秦惠王的客卿,均受器重又互相妒忌爭寵。其後張儀為相,陳軫被排擠出楚國。陳軫對楚懷王的輕信張儀,很不以為然。他對楚懷王說:“秦之所以看重楚國,是因為齊楚相親,倘若閉關絕約於齊,楚國必陷於孤立。秦國是個貪夫孤國,怎麼能輕易獻出六百裏商地?張儀返回秦國,肯定將來會負於楚國,這麼一來,楚國與北麵齊國斷交,而生患於秦,那麼兩國之兵一定都會趕來消滅楚國。”這次張儀來訪,同樣引起了屈原的警惕。屈原為楚國三大貴族之一。他才智過人,二十來歲便當了左徒高級諫官,一度得到懷王信任。他的政治主張是對內選賢任能、厲行法製,以改變大臣權力太重、分封太眾的局麵;對外力主聯合齊國,合縱對抗秦國。公元前318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齊國,促成了齊國和楚國聯盟,五國合縱拒秦。他和陳軫均認為合縱之功不可廢棄。可惜楚懷王惑於張儀之說,聽不進屈原和陳軫的意見,竟然厚賂張儀、斷絕與齊的外交關係,並且派一名使者隨張儀進入秦國索要土地。張儀回到鹹陽,佯稱下車失足受傷,三個月不上朝。一直到齊國因為與楚國絕交轉而結好於秦國時,才開始出麵接見楚國的使者,表示願意以個人食邑六裏進獻於楚懷王,並責怪楚懷王誤聽六裏為六百裏,太看輕了秦國的土地。楚懷王聞報後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秦庶長魏章迎戰於月陽河南丹水與浙彙合處,楚國大將屈旬丐戰死,損失兵力萬餘。再戰於藍田(今陝西藍田縣境),又大敗。秦國奪取楚國丹陽、漢中兩地,設置漢中郡。楚懷王再次受騙失地,悔恨莫及。他命令屈原二次使齊,重修舊好。屈原以他的聲望和外交才能,說服齊宣王以抗秦大局為重,重新與楚和好。此時陳軫奉命出使韓國,間道至秦,為秦惠王挽留任用。公元前311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奪取召陵(今河南堰師縣)。秦王遣使趕赴楚國,表示願歸還半個漢中與楚國修好。楚懷王提出隻要張儀,不要土地。張儀立即向秦惠王請命前往。他說:“秦強楚弱,臣奉王之節出使楚國,楚國怎麼敢加害於我。”而且上官大夫靳尚私受重賄,他買通楚王寵妃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無不聽從,所以張儀自信將不辱使命。張儀到達楚國,立即成為階下囚。靳尚果然以“張儀被拘必將激怒秦王,天下看見楚國沒有了秦國這個靠山,必定會輕視楚國”為由,又以“秦王將嫁美女於楚而奪其寵”威脅鄭袖,勸說她設法釋放張儀,以換取張儀阻止秦王嫁女之舉,並得到秦王的支持。楚懷王經不起鄭袖迷惑,竟然又接見張儀,還待之以禮。張儀於是大肆吹噓秦國如何強大,詆毀合縱者的主張是“危亡之術”,都是“飾辯虛辭,高主之節,言其利而不言其害”的不良之輩,他們的作為與驅趕羊群去攻打猛虎一樣,楚國不與猛虎聯盟而和群羊為伴,極為危險。又說“凡是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不是楚國就是秦國,兩國競爭,其勢不兩立”,這等於兩虎相搏,獲利者將為韓、魏。他建議楚國“舉宋而東指,則泅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也”。至於秦、楚,不但是近鄰,而且世代相親。他提議兩國交質太子,他願“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伐”。懷王為之心動,打算滿足張儀的要求。屈原再次挺身而出,竭力反對。他對懷王說:“之前大王被張儀所欺騙,張儀到了楚國,臣以為大王會殺張儀,現在竟然不忍心殺他,又聽從他的邪說,絕對不可以。”楚懷王則認為“答應了張儀而得到黔中地區,是件美事,然後再食言,是不可以的”,最終還是與張儀達成了協議。

公元前278年,秦大將白起攻楚,取鄭,將楚先王陵墓焚燒殆盡,秦置南郡固守。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國都不得不東遷於陳,即春秋時為楚所滅的陳國(今河南淮陽縣境),喪失了大國地位,兩國並立的時代結束了。屈原此時被流放至洞庭湖畔,聽聞國都淪陷,痛心絕望,寫下《哀郢》名篇:“哀故都之棄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離散,頃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最後寫下《惜往日》絕命辭,抱石自沉汨羅江辭世。

張儀的弱楚外交之所以得逞,主要是憑恃秦國強大的實力而采取欺詐蒙騙的手段。屈原的聯齊政策之所以再三失敗,並非他的外交才能不如張儀,而是與當時形勢,尤其是楚國內政腐敗有關。司馬遷在評論這一曆史事件時,一方麵頌揚屈原,同時批判楚懷王“不知忠臣之分,所以在內被鄭袖迷惑,在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蘭。軍隊被打敗、土地被掠奪、損失六郡,自己客死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知人善任而導致的災禍啊”。所以,知人善任才能振興國家,這是多麼深刻的曆史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