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受漢武帝派遣,前後兩次出使西域,曆盡千辛萬苦,開辟了貫通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他是西漢的傑出人物、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地理學家,是漢武帝與西域各國交往所倚重的智囊人物。他給人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是:
愛國精神。漢朝欲事滅胡,乃募能使者。張騫立誌報國,以郎應募,肩負著相約大月氏國和漢朝共同夾擊匈奴的使命。張騫與其屬(員)沿途克服了沙漠缺水、高山缺氧、席冰而寢、射禽獸給食的各種困難,冒著生命的危險,完成了出使大月氏國的任務。其後,張騫率軍出擊匈奴、貽誤軍機、“失期,當斬,贖為庶人”,他不消極悲觀,仍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己任,時刻關注著聯絡西域,抗擊匈奴的朝中大事。他積極向漢武帝提出了聯絡烏孫,夾擊匈奴的建議,建議被漢武帝采納。
戰略眼光。漢武帝用武力開通了河西走廊的道路後,召見張騫,接受了張騫聯合烏孫、結為仲昆兄弟、夾擊匈奴的建議。任命他為中郎將,出使烏孫。張騫到達烏孫後,向烏孫王提出東遷故地——祁連、敦煌間與漢結盟,共同抗擊匈奴的建議,未能實現。但烏孫王願派使者送張騫回長安,“因令窺漢”。烏孫使者到長安“見漢人眾富厚,歸報其國,其國乃益重漢”。其後,“烏孫王昆莫遣使來漢,以良馬千匹,請聘漢女,漢遣宗室女江都翁主往妻烏孫,烏孫王以為右夫人”。從此,漢和烏孫聯姻、結盟,實現了夾擊匈奴的戰略構想。並於公元前七十二年、漢派十餘萬騎兵配合烏孫騎兵,共同夾擊匈奴,使匈奴損失數萬人,牲畜七十多萬頭。自此匈奴日益衰敗,被趕到大漠以北。
持節不失。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所獲。然騫持節不失,齧雪苦節、伺機逃走,往求大月氏國。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到達烏孫,烏孫王昆莫見漢使如單於禮,騫大慚,“乃曰:‘天子致賜,王不拜則還賜。’昆莫起拜賜。”張騫敢於同烏孫王昆莫分庭抗禮的精神,真是難能可貴。同時張騫在2000多年前敢於勸說漢武帝和烏孫國王結為昆弟,顯現出他超凡的膽量氣勢和遠見卓識、雄才大略。
恪守信義。張騫出使西域,與各國交往中頗重信義,被公認為“騫為人彊(強)力、寬大信人,蠻夷愛之。”“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漢矣。”使者相望於道,人所齎(jī:同齎)持,“皆稱博望侯以質(誠信也)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由於張騫用《論語?陽貨?論仁》的思想感染,使西域各少數民族願意歸附於漢朝。為爾後漢朝在西域建立都護府,管轄36國官員的任命,對西漢多民族的國家形成奠定了基礎。
以身許國。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兩次隨軍出征,一次開發西南夷。他一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敢於鬥爭、不怕犧牲的精神,為捍衛西漢領土完整,國家的穩固富強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騫鑿空(探險)西域,開辟了貫通亞、歐大陸橋的“絲綢之路”。從古到今,無數中、外人民通過絲綢古道,源源不斷地交流著亞、歐各地科學發明創造的成果;運送著東西方百姓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對人類物質文明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敬慕。這一壯舉磁石般地吸引著中外學者、遊客,沿“絲綢之路”遺址考察、研究,前來拜謁張騫陵墓,祈望得到張騫持節不失,堅韌不拔、英勇奮鬥、開拓進取的史料,卻大都難以如願。筆者作為張騫的故鄉人,甚覺此史料不可缺失。故而從1985年前後就閱讀《史記》、《漢書》,廣泛搜集有關張騫的曆史素材,參閱前人有關張騫的論述和《張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有關資料,還運用了新發掘的材料(如張騫墓博望陶片、西漢墓出土絲綢、鑄鐵工具等),加以詳盡考證、推理、辨識、闡明了自己的見解,終於寫成了《博望侯張騫》一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2年在西安召開“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代表提議將絲綢之路列入“跨國的曆史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4月,張騫墓被國務院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這必將激勵東、西方人民繼承前人智慧,構建現代文明社會。使“絲綢之路”再現昔日的繁榮、迎來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