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唐四傑的主要曆史貢獻
王勃、駱賓王、楊炯、盧照鄰等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既獲“四傑”美譽。
“初唐四傑”對唐詩的貢獻主要有兩方麵:首先,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豔詩風的先驅。唐太宗喜愛宮體詩,所寫的詩作帶有較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上官儀秉承陳、隋的遺風,風靡一時,朝廷上下爭相效法,時稱“上官體”。然而就在這齊梁形式主義詩風占統治地位,唐詩創作即將走上歧路之時,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其他三人也隨之響應,他們一起勇敢地投入到反對“上官體”的詩歌創作活動中來,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中解放出來,還給了市井,使其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其次,四傑為五言律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詩在四傑前已經出現,如初唐詩人王勃的叔祖王績等就曾作過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之時,五律的創作形式得到了充分發揮,並且在其作品中逐漸得到固定。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在唐代得以發展成熟。四傑以大量的優秀詩作將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
(三)初唐四傑主要代表作品及名次
主要代表作品:王勃的《滕王閣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著作《王子安集》;楊炯的《從軍行》;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盧升之集》《幽憂子集》等;駱賓王的《詠鵝》《在獄詠蟬》《於易水送人》及著名的《討武 檄》等,作品集《臨海集》等。
有關四傑名次,記載不一。宋之問《祭杜學士審言文》說:“複有王楊盧駱”,並以此次序最早論列了四人。而張說《贈太尉裴公神道碑》則記載有“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則以駱賓王為首。大詩人杜甫在詩詞界影響巨大,其《戲為六絕句》曾有“王楊盧駱當時體”的著名詩句。盡管後來他也曾有“楊王盧駱”的評價,但前一個評價對後世詩詞界判定四傑的名次影響巨大。所以,盡管《舊唐書·裴行儉傳》一度亦以楊王盧駱為序,但到了《舊唐書·楊炯傳》則說:“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杜甫的評價終成影響後世對四傑名次定論的根據。
(四)初唐四傑的各自特點及曆史局限性
楊炯《王勃集序》反映王勃明確反對當時“上官體”“思革其弊”的果敢行動,並得到盧照鄰等人的大力支持。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而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逐步規範化,音調鏗鏘得體。顯然他們在唐初的各體詩歌上已經各顯千秋,其詩風的犀利和清新得到世人的肯定。四傑的詩文雖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但其局限性還在於並未徹底脫離齊梁以來綺麗餘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