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王勃的詩詞創作概況(2)(1 / 2)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唐乾封元年(666年),王勃17歲,進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寫《平台秘略》。寫完後沛王十分賞識,賞帛50匹。據《舊唐書·王勃傳》載,總章二年(669年),“諸王鬥雞,互有勝負,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此時王勃年僅20歲。其心情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流露:“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被逐出王府後他一腔悲憤,同年五月便離長安南下入蜀,客居劍南兩年多。他遍遊漢、劍、綿、益、彭、梓等地。《別薛華》即是根據此次遊曆見聞所寫。

這首送別詩的色彩、風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大相徑庭,原因在於生活環境的變化。有人說《王子安集》中有一篇《秋夜於綿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有可能是這首《別薛華》詩的序。從詩中可推斷出,詩人與薛華在綿州相逢,很快又分手,於是在一個清秋夜晚為送別薛華作下這首痛徹肺腑的作品。

首聯“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以事寫情,又以情生景。兩句詩描繪出人生淒惶失意的場麵。“窮路”借阮籍和李固的典故,有“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的意思。阮籍當年所以窮途而哭,是想躲避迫害,時常獨自駕車而行,走到絕路方痛哭而返。李固之所以“滯涸窮路”,正因為他“守死善道”,屢次上疏直陳外戚、宦官擅權的害處,後來被梁驥誣告,招殺身之禍。詩人以阮、李自比,含蓄地表明: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難被當權者所容。“遑遑”也不隻在形容淒慘麵貌,兼取宋玉《九辯》中“眾鳥皆有所登棲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的含義,借以寓意自己像鳳凰一樣清高,而不願像凡鳥一樣隨處棲息。

頷聯“悲涼千裏道,淒斷百年身”分別承接首聯中“窮路”“問津”,進一步具體描寫道路的險與遠,設想未來,抒發情懷。手法虛實相生,語義雙關。詩人既為朋友顛沛流離於裏道上而感傷,又自傷其遠在千裏之外的異鄉。眼前道路崎嶇漫長,展望未來滿目悲涼,前程暗淡。這是詩人入仕三年來,對社會現實的真切感受,從心底發出的深沉慨歎,說明了年輕的詩人雖然沮喪但沒有絕望。

詩的頸聯寫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意思是他們心中所期望的事業、建立功勳的誌向與抱負,隻能與船隻一同前進,隨風浪漂泊不定。王勃《春思賦序》中寫道:“鹹亨二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遊歲序,殷憂明時,坎土稟聖代。此仆所以撫窮賤而惜光陰,懷功名而悲歲月也。”可見他的“悲”是因為“懷功名”仕途正滿風帆全速前進之際遭到貶棄而難以實現,理想與現實矛盾,希望、失望交織在一起。

尾聯“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上句承詩題中的“別”字,下句直抒惜別之情。從字麵看,詩可以理解為王勃對朋友的安慰,表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永遠相憶。另外,“俱是夢中人”包含有命運難測之意,彼此都由不得自己,意味深長。

采蓮曲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桂 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蓮花複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裏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王福峙時,在江南途中寫下的這首《采蓮曲》。蓮即荷花,詩歌通過對采蓮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畫,表現出她們對征夫的深切思念和無限幽怨。詩人熱情讚美和平、寧靜生活,對勞動人民所遭受的戰爭苦難深表同情。

短小開頭“采蓮歸,綠水芙蓉衣”,采取倒敘手法,先展現的是事情的結尾。采蓮歸來水濕衣裙,梁元帝的《采蓮曲》曾寫道:“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綠水芙蓉衣”浮現在讀者眼前的不正是采蓮女麵如蓮花,衣雜荷葉香的生動畫麵嗎?

從“秋風起浪鳧雁飛”句起,到“還羞北海雁書遲”句止,為詩的敘事部分。首先“秋風起浪鳧雁飛,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點出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在秋風吹起層層浪花的溪流裏,采蓮女子駕著小舟輕盈地向蓮塘駛去,受驚的野鴨、雁兒陣陣飛起。生活如平靜的水麵般美好,其實那“秋風起浪鳧雁飛”已激起她內心情感的漣漪。“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為第二個層次,先寫采蓮女子極目遠眺,隻見綠葉紅花,好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這景致與從前一樣,物是人非,豈能不令人感慨!舟兒漸行漸近,蓮塘裏飄來歌曲聲,越來越清楚,聲聲訴的盡是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