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征夫猶未還”,此間“猶”字頗具分量,表達了與丈夫離別之久思念欲切、怨介之深遽。“江南采蓮今已暮”,既寫實也兼含比興,意為光陰易逝,就像采蓮,轉瞬間黃昏就來到一般,形容人生短暫。通過對采蓮女相思苦的描述,揭開和平寧靜生活的表象下,勞動人民悲苦的一麵。“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這是第三層,寫采蓮女子對征夫表白忠貞的愛情和寬慰征夫的。她雖被思念所折磨,性格卻豁達、堅強。第四層“蓮花複蓮花,花葉何稠疊;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是寫采蓮女將自己與花相比。荷花開得那麼稠密,並蒂蓮且有綠葉相伴,而自己卻形單影隻。荷葉雖翠但怎比自己的秀眉,荷花雖紅但怎賽過自己的麵頰,完全陷入對自己美貌的自我欣賞和陶醉中。“女為悅己者容”,人雖美卻無人欣賞,於是在欣賞與陶醉之中,悲苦、懊悔與之俱到。最後“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是寫采蓮女子歎息自己紅顏不能長駐,自矜青春美貌,自憐形單影隻,不由得更加惆悵和感傷。憶當年“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的桑榆美景,如今以往那甜情蜜痕已經難覓,眼前一片新的花枝,物景移而心卻依舊。“不惜西津交佩解”,反用鄭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說明雖然飽受相思,自己與征夫的愛情至今無悔。詩中對丈夫的遲遲無信,實感不滿。但她又不忍責備,隻說“北海雁書遲”,典出蘇武,意謂路途遙遠,音書不順。她們是遠離丈夫,抱著美好的希望耐心地苦苦等待著,足見采蓮女的內心光明、淳樸、善良。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正逢浩蕩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裏外,征客關山路幾重。”結尾前四句描寫秋夜江畔蓮塘的景色。後四句著力描寫客與眾蓮女的相遇,眼見她們互詢對方征夫的傾心。最後刻意展現的還是那裝扮漂亮的采蓮女子,掌控舟楫欲還,但詩人揭示的今宵良夜,等待她們的卻仍是自己的那座空房!
這首詩華美的言辭、亮麗的音節、複遝的旋律,完美地表現了詩歌的內容。毛先舒《詩辯坻》評:“王子安七言古風,能從樂府脫出,故宜華不傷質,自然高渾矣。”其結尾構思精巧,筆力獨到,詩人既善於描繪典型形象,又巧於進行高度藝術概括,使詩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既深又廣。明張遜業《校正王勃集序》曰:“王子安富麗徑捷,稱罕一時,賦與七言古詩,可謂獨步。”
(三)王勃詩作的曆史影響
王勃詩文有詠誌壯懷之作,也有對送別離情的刻畫,還有描述邊疆苦難歌歌詠山水人物的篇章。
就王勃文學成就而論,王勃詩詞對唐詩的發展由初唐到盛唐時期的鼎盛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以王勃《滕王閣序》為例。其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脫胎於庾信《馬射賦》中“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然王勃的意境要高於庾信。
《滕王閣序》中警策句、華采句也各有特色。有的語句是直接概括,如:“物寶天華,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前句高度地概括了江贛繁華富庶;後句形象地說明了南昌人才濟濟。有的語句是表麵對立而意思連貫,如:“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中的“老當益壯”和“窮且益堅”,就是把“老”和“壯”,“窮”和“堅”這兩個對立麵,從相反相成中統一起來,突出了“貧賤不能移”的美好節操,給人啟迪。此外,如“東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東隅”已失,則“桑榆”必晚,而王勃卻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雖身處逆境但不悲觀的態度。《唐才子傳》記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可見,王勃創作《滕王閣序》的過程,開了一個當場奉獻巨篇而不修琢一句的先例。真乃詩文故事傳天下,王勃構思文才不一般。
(四)有關王勃的曆史爭論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王勃於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序》載:“鹹亨二年(671年),餘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