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楊炯的家庭出身及曆史背景
楊炯(650—約695年),初唐著名詩人,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於顯慶四年(659年),10歲被舉為神童,待製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年),27歲應製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充崇文館學士,遷太子詹事司直。他恃才傲物,因譏刺朝士的矯飾作風而遭人忌恨獲讒被貶,有武後垂拱元年(685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楊炯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並於如意元年(692年)秋後遷婺州盈川令。楊炯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
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拚戰在沙場的將士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張說謂曾評價楊炯“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讚楊炯的作品《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認為“炯之麗製,不止此篇”,並稱楊炯的詩作“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不止涉獵浮華”。楊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詩詞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初唐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而做出的諸多努力。海內稱“初唐四傑”,名序為“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現存楊炯的詩有33首,五律居多。
唐武則天如意元年(692年),楊炯到盈川(今浙江衢州)任首任縣令。傳楊炯愛民如子,恪盡職守。每年農曆六月初一,都要到附近二十八都(相當於行政村)六十八莊(相當於自然村)巡視。楊炯巡到之處多為糧豐畜旺,百姓身體健康,他也因此深得百姓愛戴。695年,盈川發生罕見大旱,莊稼枯焦,楊炯心急如焚。當年農曆七月初九,楊炯仰天長歎:“吾無力求盈川百姓於水火,枉哉焉!”於是為求雨水,他縱身跳入枯井,以身殉職。
(二)楊炯的代表作品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唐初,突厥等少數民族對邊境地區的不斷騷擾,成為我國西北安全最大隱患。許多愛國誌士為國分憂,踴躍從軍,加入保疆衛國的戰鬥行列。這首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四十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據《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681年),突厥寇原慶等州(今甘肅固原、慶陽一帶地區)遣禮部尚書裴行儉率師討突厥溫傅部落。”當時正值楊炯充崇文館學士,升遷太子詹事司直不久,《從軍行》借此抒發了他對溫傅部落瘋狂進唐犯邊的憤慨之情,顯示出詩人殺敵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前兩句“烽火照四京,心中自不平”寫邊報傳來,激起了誌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聯二句,交待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詩歌運用誇張手法,囊四海於胸,籠千裏於咫尺,形象逼真地寫出了戰事逼近而急迫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