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駱賓王的詩詞創作概況(2)(3 / 3)

駱賓王身處逆境仍然心係李唐宗室。仕途上的落寂、政治上的彷徨和胸中的憤懣,終於在一場民間的武裝反抗中噴薄而出,化作熊熊烈焰。大將徐世(李)的孫子李敬業率部在揚州起兵,駱賓王緊緊追隨,他竭盡所能,充分發揮在天才兒童時期開始積累的文學語言智慧,負責起草討伐檄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嚐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密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庭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稱檄州郡,感使知聞。”

駱賓王大聲疾呼,檄文盡顯其文筆、才情與抱負,鏗鏘有力,氣吞山河,將武則天“包藏禍心,窺竊神器”的種種醜事形容得入木三分,躍然紙上。駱賓王一生性格乃至骨子裏充滿了正氣,路見不平,化筆為槍,討伐皇天之不義之舉。他在《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兩首詩中,就為兩個被遺棄的婦女鳴不平:“妾向雙流窺石鏡,君住三川守玉人”“君心不記下山人,妾欲空期上林翼”。見異思遷、不負責任的愛情,即便是發生在好朋友盧照鄰身上,在駱賓王眼裏,也是不妥的、不可原諒。人們敬重其一生的正直和氣節。他的一生,恰如一隻潔白無瑕的天鵝,始終懷著理想與激情,為自由的生活,為人間的正義,曲項對天,放聲歌唱。有關駱賓王下落的爭議如前所述,或死或出家,這裏不贅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崇尚文實,力除齊梁以來駢賦綺麗之餘習,開一代風氣,雖隻為一個過渡,卻不能缺少。王勃乃文壇公認的領袖,其家庭以及自身都有良好的條件,幼年早惠,壯年敢爭。《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乃千古佳句;他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送別詩中更是名垂千古。楊炯以吏治嚴酷著稱,好像沒有特別流行的詩句。但“寧為百夫長,不作一書生”,足夠霸氣且有大丈夫的意味;“凍水寒傷馬,悲風愁殺人”,淒愴雄壯!盧照鄰沾巴蜀之靈氣,曾仕新都縣,其文采直追前人司馬相如,有《長安古意》等可佐證。駱賓王在蜀常與盧照鄰相唱和,在“四傑”之中,駱賓王排名雖後自己無爭,不遂時風尚。他一生作品數量最多,知名度最高。其詠鵝詩千年以來,中國眾多的三歲小兒皆能詠誦,不可不為千家萬戶所仰仗。其《帝京篇》被推為初唐絕唱,實為長篇歌行之頂,其後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據講都曾得益於其風的影響。其著名的《討武 檄》真可謂檄文之最,罵得精彩,讓被罵的武皇都服氣於他的才華!“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暗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氣吞山河!“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情文並燦之極,武則天讀罷惶然而問:“誰為之?”獲以賓王對,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中宗複位,傾力征收駱文,遂顯。

總之,當年四傑,其年紀雖幼,但叱吒文壇,縱橫捭闔;博古論今,光耀千秋;其文才高,但官位卑;詩文汪洋恣肆,人際輾轉飄零;文章曆千年而不衰,生命極悲苦尚早殞。真乃是“文章千古事,命運兩相異”。法眼誠老杜,甚是多讚服,詩雲:“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命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意思說“輕薄為文”的時人之評,在曆史的長河中本來微不足道,因此隻能身名俱滅了,王楊盧駱的文章卻如同江河不廢,萬古流芳!重溫駱賓王在獄中的詠蟬詩:“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看看我們的現實之情景,少年人似更應珍視前程,壯年人應奮力拚爭,年老人應注重名聲,豈不字字箴言,句句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