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駱賓王的詩詞創作概況(2)(2 / 3)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武則天把持朝政,廢中宗(李哲)為廬陵王,立相王(李旦)為睿宗,重用武三思等人,排斥異己,刑法嚴苛,引起人民不滿。不久被貶為柳州司馬的大唐宗師李敬業提出“匡複唐室”的口號,在揚州起兵征討武則天,一時響應者甚眾,起兵十來天就糾集了十多萬人,震驚了全國。被貶為臨海丞的駱賓王也投奔李敬業麾下,任匡複府的藝文令,負責軍中宣傳工作。在此期間,他草擬了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討武曌檄》),義憤填膺地曆數武則天“近狎邪辟,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弑君鴆母”之罪。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可看做《在軍登城樓》詩的注腳:“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誓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嗚作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致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這就是詩人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的分析,也是本詩的創作背景。《在軍登城樓》與《討武曌檄》作於同一時期,可以說是檄文的高度藝術概括。

詩歌以對句起興,在深秋的一個清晨,詩人登上了廣陵城樓,縱目遠望,浮思遐想。此刻樓高風急,江霧濃重,風雨瀟瀟。“城上風威冷,江中水氣寒”兩句曉暢雋永,看似質樸平易不著筆力。詩人借用了《梁書·元帝紀》中“信與江水同流,氣與寒風共憤”的典故,恰到好處地抒發了同仇敵愾的豪情與激憤,充分表現臨戰前的緊張、肅穆、莊嚴的氣氛和將士們的希望和信心。第三句詩“戎衣何日定”,“何日”意為“總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勝之心力透紙背。這句詩借周武王討伐殷紂王的故事隱喻李敬業討伐武則天是以有道伐無道,說明“匡複”是正義的,順應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會勝利的。

詩的最後一句“歌舞入長安”,水到渠成輕鬆自然地作了結尾,表現出詩人必勝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則成仁的徹底反抗精神和大無畏氣概。

(三)駱賓王詩作的曆史影響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是駱賓王7歲時,站在池塘邊,麵對一群戲水的白鵝,應大人的要求即興吟鵝。而且這是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句子。駱氏的這首塗鴉小詩,易懂好記,朗朗上口,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中國兒童啟蒙的教材。俗話說“三歲看到老,從小知大”,父母們從小孩子的舉止裏,往往能夠看到的他們的明天和未來。十多年後駱賓王進入時任豫州刺史道王李元慶(李淵第十六子)府幕。三年間駱賓王憑借自己的文章和忠實,獲得李元慶的喜愛。人生難得遇賢達,更難得上司的重視。可麵對難得的升遷機遇,駱賓王的《自敘狀》竟文不對題,聲稱不願“說己之長,言身之善”,而必要通過建功立業以圖進取。其結果自然獲得個上司“不奉令,謹狀”的批複終被棄置圈外而失落。此後不久,駱賓王就著寒夜青燈,手執十寸狼毫,胸中萬種風情,寫下了一首首清麗別致的詩作,再度寫下他人生的著名的《帝京篇》。駱賓王吟過蟬,不過別人詠蟬在樹下、在庭院,而駱賓王的“詠蟬”則是寫於獄中。“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這首詩與駱賓王詠鵝詩同樣聞名,隻不過是沒了當初孩童的天真稚氣,也不是在池塘邊所作,而是創作於不見天日的牢獄之中。他混跡官場十年,位居下僚,官職平平,突然被擢為侍禦史,似乎為四傑中最高官階。但他後來竟然又突然被囚禁,霎時間又失去自由,生死未卜。武後臨朝駱賓王是屢屢上書,定會觸動了某些權貴敏感的神經末梢,於是厄運自然就不可避免地降臨。

(四)有關駱賓王的曆史爭論

《舊唐書·駱賓王傳》記載:“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高宗末,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敬業敗,伏誅,文多散失。則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但另據《新唐書·駱賓王傳》:“裴行儉為洮州總管,表掌書奏,不應,調長安主簿。武後時。數上疏言事。下除臨海丞……敬業敗,賓王亡命,不知所之。中宗時,詔求其文,得數百篇。”同為記述唐朝正史的兩本史料竟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記載。《舊唐書》對駱賓王整個持否定態度,本身無行,又因為貪贓不潔,所以坐牢蹲大獄。而《新唐書》對駱賓王的品德沒有懷疑。他在詠蟬詩裏關於“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哀歎,一半是針對自己的無辜與不幸,一半是針對當時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