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嘉璐
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回顧林漢達先生,勾勒出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讓像我這樣隻讀過其書,未得拜見其人的年輕一輩得以想見先生的風範。由大家對漢達先生的回顧中想到了這樣幾個問題:
一、漢達先生從踏入社會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一生和為人民群眾服務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前參加民主運動還是從事教育問題、語言文字問題的研究,或是翻譯工作、曆史普及工作,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廣大工農群眾。我覺得這是今天我們解讀漢達先生勤奮、坎坷、光輝一生的唯一鑰匙。不了解漢達先生這種光明磊落的人生觀,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在國民黨反動派黑暗統治下能那樣冒著掉頭的危險奮不顧身地進行鬥爭,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對黨交給他的任何行政工作都那樣全力以赴,為什麼在他被錯誤地劃為“右派”以後依然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那樣忠心耿耿,為什麼對學生、對朋友總是那樣熱情愛護、關心備至,為什麼他在身患嚴重心髒病的情況下仍能夠那樣夜以繼日地完成周總理交給的翻譯任務。今天我們紀念他,就要學習他的這樣一顆純淨、單一的心和對自己信念的赤誠。
二、他一生不斷追求真理,追求新知,追求進步,永不滿足,永不停步。新中國成立前漢達先生站在時代的前列,為我國的民主革命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政府任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和實際工作,同樣是站在時代的前列。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在教育學、心理學、英語教學等方麵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當時教育界的弊病提出“向傳統教育挑戰”等獨立的先進的見解。他從上世紀40年代起就是國語拉丁化運動的大將,他的《國語拚音詞彙》影響很大,是拉丁化運動的重要論著。現在人們已經逐漸取得共識:實行漢語拚音化不是當前語言文字工作的任務,拚音化會不會成為漢語發展的方向還需要進行長期的思考和研究,但是,這並不影響漢達先生當年心血的光輝。我們應該曆史地、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充分認識前人的功績,並從中學習他們的精神。拉丁化運動,首先,其出發點是為人民大眾,誘發的原因是舊中國貧窮落後,工農大眾由於沒有文化更加重了苦難。知識界的一批先驅們得出結論:要改變國家命運,必須喚起民眾,民眾就需要有文化有知識,漢字難認難寫,要讓民眾掌握文化,就必須掃掉這個攔路虎。顯然,這一運動在當時是革命的,是先進的,是當時為建設中國新文化必然要做的實實在在的工作。在舊社會,不要說漢字拚音化,就是對漢字進行些許簡化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這一運動在當時隻局限於一些知識分子圈子也是必然的。但是這一運動對舊社會的衝擊作用已經起到了,是民主革命的一個方麵軍。其次,包括魯迅、瞿秋白以及漢達先生在內的拉丁化運動的一批骨幹,其論著中的許多思想,以及語文的通俗化、口語化、規範化等等,正在成為現實;漢達先生花費了大量精力進行研究的詞兒連寫、同音字問題,至今仍是實現中文信息處理自動化路途上要攻克的難題。因此,包括漢達先生在內的拉丁化運動的先驅們當年的努力,仍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三、他一生始終勤奮、樂觀,熱愛家庭和生活。縱觀其一生,可以說他從20多歲起,就始終筆耕不輟、“舌耕”不輟;做行政工作,同樣勤勤懇懇、夜以繼日;無論是在好的環境還是在逆境中,他總是那樣豁達開朗,對未來、對事業充滿信心;他對妻子、兒女、兄弟情深似海;他的廣泛業餘愛好也透露出他對生活的熱愛。總之,漢達先生是一位有血有肉,對人民、對國家、對家人感情真誠豐富的人。漢達先生雖然離開我們已經28年了,在座的許多同誌,包括我在內,未曾當麵受到過他的教益,但是現在在我們的腦海裏,他是那樣親切,那樣貼近,那樣可以學習。
四、漢達先生是一位極其務實的鬥士、學者。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圖虛名,都紮紮實實,從小事做起,一絲不苟,事就然後心安。
(許嘉璐,中國當代訓詁學家、語言學家,曾任第九屆民進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