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裏三原 官宦家庭
唐朝第六任靈州鎮將——靈州道行軍大總管(一說大都督),是被譽為“盛唐戰神”的中華名將、中國古代曆史上特別出名的將帥、著名軍事家、唐朝的開國元勳李靖。唐初有四位最著名的大將:李靖、李道宗、李勣、薛萬徹,李靖名列第一位。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看到,他們四位大將中有三位(除李勣)都到古靈州擔任過最高軍事長官,可見古代靈州,在唐代有著特別重要的戰略地位。
李靖(571~649年),字藥師,有說是原名是藥師,京兆三原(今陝西三原縣)人,是三原特別重要的曆史名人。我的老家在三原,我很小的時候,記得還是在上小學,每次去外祖母家住的三原縣北城,一上龍橋到北城街口,就會看見一座很高很高的大石碑,上書“唐李靖故裏”五個幾乎是鬥大的魏體大字,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現在仍然曆曆在目。三原縣城北東裏堡村有一座1300多年前李靖建的古園林建築——李氏園,也稱唐園,就是唐李靖故居,又名東裏花園,唐代著名詩人張籍有《三原李氏園宴集》詩。1986年,陝西省文化廳在唐園建“李靖故居文管所”。
李靖將軍的家庭屬隋朝上流社會官宦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李宗義和父親李詮都是隋朝州郡級的地方官吏——州刺史,李詮是隋趙州郡太守。尤其是他的舅舅韓擒虎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是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心腹大將,韓擒虎最大的功勞就是為隋朝滅南陳,因功官至上柱國,也就是隋朝軍隊的元帥。當時有民謠稱讚韓擒虎是“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李靖受舅舅韓擒虎的熏陶和影響特別大,少年就有“文武才略”,勤奮好學,尤其喜歡讀兵書,他自小就研讀孫、吳兵法策略,他說:“男子漢大丈夫當以功名取富貴。”舅舅韓擒虎為李靖悉心傳授武藝,李靖苦練出一身好功夫,深得舅舅誇獎:“可與語孫、吳者,非斯人尚誰哉!”意思是,現在能與我談論兵法的,也就是李靖一人了。隋朝左仆射(丞相)楊素見了李靖之後,十分欣賞他的才能,他指著自己的坐榻稱讚李靖說:“卿終當坐此。”意思是“我這個位子(指宰相的位子)早晚都是你的。”隋朝的吏部尚書牛弘,也稱讚李靖是“王佐之才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在《蘇洵集·嘉祐集》卷四《橫論·上》稱讚李靖說:“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
二、紅拂做伴 千古佳話
舊唐書說年輕時的李靖是“姿貌魁偉”,也就是說他是一位翩翩美男子,而他巧遇了一位傾城傾國的絕代佳人——紅拂女張出塵。這位隋末“風塵三俠”之一的奇女子,慧眼識英雄,與李靖結為終生伴侶的故事,成為中國古代曆史千古佳話。唐末杜光庭所作傳奇《蚱髯客傳》中,生動地描述了二人傳奇式的的戀愛故事。隋煬帝時有一位司空、左仆射楊素,相當宰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管朝廷大權,每次接見公卿和賓客,都是“踞床而見,令美人捧出,侍俾羅列,頗僭於上”。有一天,李靖到他府上,他也是坐在床上接見,李靖對楊素說:“天下方亂,英雄競起,公為帝重臣,須以收羅豪傑為心,不宜踞見賓客。”楊素當即斂容而起,接著李靖向他進“奇策”,“談論甚歡”,楊素非常高興,他用手撫著他的坐榻說了前麵引過的話:“卿終當坐此!”這是對李靖驚人的評價。當時有一侍妓執拂立於楊素旁,人稱“紅拂女”,她“獨目靖”,不禁一見傾心。後來就跟李靖私奔,結為幾十年的終生恩愛夫妻。李靖和紅拂女這段英雄美人戀愛的傳奇,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社會是極為罕見的。
三、高祖問斬 秦王救命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二十歲的李靖從軍。後來遇上昏君隋煬帝,盡管李靖文武雙全卻並未受重用。他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其三十歲時即到兵部做車駕司員外郎,但是到隋煬帝末年大業十二年(616年),四十五歲的李靖才出任一個馬邑(山西朔縣)郡的小小郡丞,相當於現在的地市級副市長的地方小官吏。當年下半年,突厥進攻馬邑,太原留守李淵正積極策劃反隋,就故意派隋煬帝安插監視李淵的高君雅去迎戰,結果大敗。李靖當時也參加了作戰,看出李淵對隋朝有異心。忠於隋朝廷的李靖就暗地離開了馬邑,打算去江都(今江蘇揚州江都縣西),準備向正在江都遊玩的隋煬帝密報,但因下雨,滯留在長安。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父子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占長安,李靖被俘,李淵當即以“泄露國家機密未遂”罪下令斬首,李靖大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聽到以後,大為震驚,當時李淵的兒子秦國公李世民因對李靖的才能早有耳聞,就出麵為李靖說情,李靖得以逃過殺頭的一劫,被李世民收在門下,入其幕府。後來,隨李世民征王世充有功,被授以開府。開州(四川開縣)蠻冉肇則在寇州反叛,趙郡王李孝恭戰不利,李靖率兵八百破其屯,斬冉肇則,俘五千。這回,唐高祖李淵特別高興,就傳書給李靖說:“既往不咎,向事(過去的事)吾久已忘之。”於是,李靖開始為大唐李淵父子統一中國,東征西討。
四、統一江南 建立頭功
唐朝初年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奪取黃河流域基本上是李世民的功勞,而奪取長江流域則是李孝恭和李靖的功勞,其中李靖功勞最大。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靖隨李世民首戰即平息了王世充。隋農民起義之後,後梁宣帝蕭登之曾孫蕭銑在巴陵(今湖南嶽陽)起兵稱帝,國號為梁,後遷都江都。武德四年(621年)二月,唐高祖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兼長史,隨荊湘道行軍總管趙郡王李孝恭,統帥十二總管兵馬,征討盤踞在長江中下遊的蕭銑。唐軍準備從夔州(今四川重慶市奉節縣)進攻荊州的蕭銑,因為長江江水暴漲,諸將主張等水退以後再進軍,而蕭銑也錯誤地判斷唐軍不會東下,隻留幾千人防守。李靖大膽地提出:“兵貴神速。乘水漲出兵,攻其不備,必能活捉蕭銑。”李孝恭采納其主張,命李靖率戰艦兩千餘艘東下,殺敵近萬人,獲戰艦三百餘艘,蕭銑軍慘敗而降,後十幾萬援軍也隨蕭銑投降。李靖嚴明紀律,優待俘虜,深得人心。這樣,李靖就為大唐削平了在江漢一帶稱霸的蕭銑,梁國便被消滅了。此戰證明,李靖不但善於打陸戰,而且善於指揮水戰。李靖因功被唐高祖封為上柱國,賜爵永康縣公,檢校荊州刺史。之後,他又率軍南下廣西,對各州進行招撫,使嶺南96州60多萬戶歸順唐朝。李靖再被任命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武德六年(623年)淮南道行台仆射輔公祏在丹陽(江蘇)造反。這次,唐高祖以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元帥統七總管兵征討。李靖出其不意,先攻破反軍水師,接著直趨丹陽,輔公祏被擒,使漢水江淮以南盡歸唐朝。唐高祖高興地讚歎說:“(李)靖,乃銑、公祏之膏肓也,古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何以加!”遂命李靖出任東南道行台兵部尚書、檢校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靖為唐朝平定江南立下了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