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才理論 監察禦史
唐朝有一個以剛直出名的宰相魏元忠,曾事唐高宗、武後和唐中宗三朝。長安元年(701年)五月,被女皇武則天派遣任靈州道行軍大總管。
魏元忠(641~710年),他本名魏真宰,因為避諱武則天母親名而改為魏元忠。宋州宋城人。最初,魏元忠是個太學生,年少“誌氣倜儻”,不以舉薦為意,所以很久也得不到升調。當時,有一位左史是盩庢(今陝西周至縣)人,他編撰了一部《九州設險圖》,專門記載古今軍事家“用兵成敗之事”。魏元忠向他學習,“傳其術”。到了儀鳳元年(676年),正值吐蕃大舉進犯邊境,正是國家用兵之時,魏元忠就去東都洛陽,向唐高宗獻策,“言命將用兵之工拙”。他提出:“臣聞天下之柄,二事焉,文與武也。然則文武之道,雖有二門,至於製勝禦人,其歸一揆。”
他強調“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係。若任得其才,則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則敗國而殄人。”魏元忠說的非常有道理,他的關於人才的理論,今天仍然有著現實的意義:缺人才有種種原因,但是,根本不出人才的時代和根本不出人才的地方是沒有的,就看你會不會用。他的一套理論,深得唐高宗欣賞,於是,高宗任命他為秘書省正字,令直中書省,仗內供奉。後來,又任命他為監察禦史。
二、平徐敬業 獻計立功
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業和駱賓王盤踞揚州作亂反抗朝廷,正是武則天任命左鈐衛大將軍李孝逸為統帥督軍征討徐敬業,任命此時已經升任為殿中侍禦史的魏元忠為參軍,監其軍事。李孝逸率領的大軍進至臨淮,徐敬業的先鋒擊敗了唐軍偏將雷仁智,並且乘勝攻占了潤州,然後,又回師進攻唐軍,李孝逸非常害怕,按兵不動。魏元忠耐心勸說李孝逸,曉以利害,李孝逸接受了魏元忠的勸告,決定率大軍進討。當時,徐敬業自己屯於阿溪,其弟徐敬獻偏師逼淮陰。唐軍諸將請先攻敬業,而魏元忠堅持先攻敬獻,李孝逸采納了魏元忠的建議,先破敬獻,乃平徐敬業之亂。魏元忠因平徐敬業有功,被武則天升任司刑正,後來又遷洛陽令。
三、三次流放 人稱無罪
魏元忠先後忠心為仕三朝大唐皇帝,卻被皇帝三次流放、一次幾乎被砍頭,但他始終麵不改色,甚至臨刑也能“臉色不撓”。因為被周興陷害入獄,判為死罪,臨執行死刑的那一天,當他被推出赴刑場將要行刑時,女皇武則天忽發慈悲善心,因念其平徐敬業有功,特降敕免他死罪,改為發配流放到貴州。當時,“承敕者將至市,先令傳呼,監刑者遽釋元忠令起”,而魏元忠仍然跪在地上不慌不忙,反問監刑者:“我還不知道敕書是虛是實,你怎麼就可以讓我起來呢?”等了一會,女皇敕書正式宣讀之後,他才起來謝恩,當時在場圍觀的老百姓都“歎其臨刑而神色不撓”。武則天聖曆元年(698年),魏元忠被女皇授以侍禦史,後來又升任為禦史中丞,也就是禦史衙門最高官職。但是,後來又遭到奸臣酷吏來俊臣、侯思止的陷害,再次被流放到嶺表。不久,又被武則天詔回,仍然授以禦史中丞高位。魏元忠曾經三次被流放,當時多數人都認為他“無罪”。武則天高高在上,她也不一定清楚酷吏們幹的壞事。有一次她問魏元忠:“卿累負謗鑠,何也?”這句話是說“你怎麼累次受到人家誹謗,到底是為什麼”?魏元忠正氣坦然地答道:“臣猶鹿也,羅織(我罪名)之徒(指酷吏們),有如獵者,苟須臣肉作羹耳。此輩殺臣以求達(達,顯達,往上爬),臣複何辜!”